促进发展,要给群众“配强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富平县流曲镇大岗村已基本形成了粮食加工、果品种植、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兴办了富平雪松面粉有限公司、嘉润农牧产业有限公司等8个村级民营企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00元,村级集体收入年均18万元,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而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村民都说,关键是有一个好支书李京安。实践证明,只有选准配强村两委一班人,农村才能快速发展。组织部门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说到底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选好“带头人”,从农村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等群体中选拔“苗子”,真心“帮、带”,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要着力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多在年富力强的农村“能人”中培养发展党员,把好“入口关”,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要因地制宜,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增强致富本领,通过党员带农户,先进带后进,带动农民致富。
促进发展,要给群众“找准路子”。来到富平县念田村,首先看到的是一辆辆等待装载甜瓜的大货车,当地群众要么与客商洽谈,要么忙着装车,到处洋溢着增收的喜悦。近年来,张桥镇党委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甜瓜产业,全镇甜瓜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远销十几个省市,亩均收入过万,甜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确立产业,选准了产业,就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乡镇政府,一定要在找产业上多研究、多摸索、勤实践。选产业要因地制宜,适宜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选产业要注重经济效益,让群众看到明明白白的好处,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选产业更要为群众所认可,对产业技术和产业前景心知肚明,能够通过示范引领,逐步推广开来。
促进发展,要给群众“搭好梯子”。富平县张桥镇的“富郁专业甜瓜产业合作社”,是远近闻名的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富郁香”牌商标,设立客商接待站,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指导培训,为广大农户提供农资销售服务,还在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十几家媒体上广泛宣传,为推动张桥甜瓜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但个体农民、“农户经济”往往势单力薄,资金缺口大,技术水平低,获取市场信息少,抵御风险能力差。一个好的专业合作社,能够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辐射带动整个产业;一个好的专业技术团队,能帮助一大批群众走上产业科学化、规范化、效能化的新路子;一个方便的融资渠道,能让更多的群众融入产业、发展产业、壮大产业。各级政府要多想办法,让更多的专业合作社“活起来”,让更多的技术骨干“沉下去”,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动起来”,帮助群众搭好“致富的梯子”。
促进发展,要给群众“解除绊子”。澄城县王庄镇水洼村,在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从2006年起先后争取资金200万元修整硬化道路,争取资金220万元打机井、铺管道、修灌渠,给群众解决了“吃水、灌溉、通路”的大难题,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今的水洼村,踢掉了“绊脚石”,改变了“旧村风”,形成了“畜—沼—果”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村容整洁,邻里和谐,农民收入连年攀升,一派生机勃勃。富平县城关镇,在很多家户中都可以看到一张“干群连心卡”。一张小卡片,告知了群众包村干部是谁,群众办事找谁。群众搞不清、弄不准、办不了的事,通过一个电话,便可查清问准、及时解决,变以前的“干部动嘴、群众跑腿”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小小连心卡,成了群众身边的“百事通”、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贯彻群众路线不是一句空话,要落脚到真心解民忧、帮民困上,群众关注的、需要的,就是我们需要努力和付出的。通过调研,我们听到了群众的心声,了解到了群众的所想所愿,既有生产生活方面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有对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期望。我们一定要认真梳理,逐级建立台账,做好市县间、部门间的反馈对接,对个性、局域性问题,落实责任,限期整改,挂账销号,对普遍共性问题,责成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整改措施,真真正正地为群众解决一批困难、破除一堆绊子,让群众看到实效,促农村更快发展。(作者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