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党建时讯
  3. 党建要闻
  4. 正文
跟总书记和总理学“微服私访”
    11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领导干部上网,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微服私访’”的论理,再次把领导干部网上听声音、了实情、办实事,推向“风口浪尖”。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了解民生、民意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如到基层,到群众中去走访了解;把群众请上来开座谈会;也有一些官员轻车简从“微服私访”,这些“微服私访”的方式方法都奏效。

  前不久,江苏宿迁市要求领导干部都要在网上建立个人博客,听取群众意见,在干群之间架起快捷的沟通桥梁,打造服务型政府,却惹来见仁见智的议论,又如何解释呢!从目前来看,领导干部也好,一般百姓也罢,普遍上网毕竟有限,领导干部轻车简从“微服私访”当提倡。因为领导干部下基层实地调研,可以了解民意民情,可以触及各个领域,汇集多方意见,更能收集民情民意,为决策提供参考。

  笔者并不反对领导干部上网了解民意,反而更加欢迎领导干部经常上网。因为互联网互动快捷,为干部群众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虚拟环境里,领导干部上网不仅是一种兴趣,更是一种职责,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了解民意,并从大量的信息的中提取精华,有助于领导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也能更有效的化解矛盾,密切干群关系。

  众人皆知,领导深入基层实地调研,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掌握决策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现以人为本、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决策的重要途径。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工作方式在运作过程中却变了味,走了调。眼下,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之前均要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要求下属事先进行“踩点”和特意安排;下属为了让领导“满意”,对行车路线、参观地点和走访的对象都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包装,更有甚者,连走访对象见了领导说什么、怎么说;穿什么、戴什么;屋里院内的桌上应该摆什么、怎么摆等都要事先“排练”好了,更不准走样。若有违反,“秋后算帐”。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严肃的“调研”竟成了“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注重听汇报,拿着材料看”,上级领导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好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包装”过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了的。这种不良风气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身上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并使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如此下去,让人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实情,就会造成决策信息失真,甚至还可能引发乱决策、乱作为。

  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热衷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前“踩点”,一是官僚主义严重,到下面调查是为了“作秀”,完成“任务”;二是原则性不强,只栽花、不栽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去较真,打马虎眼,当老好人;三是为了显示权力,所到之处皆列队相迎、掌声不断,那是多么的威风和神气。而下级领导之所以“热捧”,还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中,给自己的仕途铺路?如此有“需” 就有“求”,自然导致“踩点包装”之风愈刮愈烈。

  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那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事先“踩点”的调研不是真正的调研,了解不到真正的民情民意。在这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早就为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2006年底的一天,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村,不仅亲自下羊圈叉草喂羊,而且坐到病床边为生病的孩子试体温,一举一动展现了共产党人与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前不久,河北等地发生建国以来的罕见雪灾,温总理在第一时间就到达了受灾现场,他所到之处,总是冲破基层官员事先安排好的“路线图”,临时改变路线,直接深入到重灾区了解情况,鼓舞群众士气,战胜自然灾害。当年轰动全国的总理替四川农民“讨薪事件”,不就是温总理“临时停车”后的结果吗!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事先“踩点”之风必杀刹,下大力气打破发文件、下通知、打电话、轰轰烈烈的“常规”“套路”,要轻车简从、“随时调研”、“随机调研”和“微服私访”。这样,下级才不敢也不能“忽悠”上级,调研才能远离“作秀”,使基层调研真正成为体察民情、洞悉民意、了解实情、引导决策的“窗口”,才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