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开展蹲点调研,这是触摸群众脉搏、密切干群关系的务实之举,是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有效载体,也是争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表率的实际行动。
基层有第一手材料,基层是工作着力点。科学的决策要有可靠的依据,而决策的依据来源于所掌握的材料。案头材料再多,毕竟是纸面上的,甚至还难辨真假。许多事情,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到、看不到的,即便是想到了,也不会透彻周全。到基层去,群众会给我们第一手材料,会帮助我们验证案头材料是真是假、是鲜活适用还是过时无益。到基层去,我们能找到解决问题、落实工作的最快捷途径,能以最小的付出换来最大的回报。
到基层去,首先要端正动机,明确目的。是走过场、搞形式,还是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是给基层增负担、给群众添麻烦,还是为基层解难题、为群众办实事?倘若是虚情假意而不是真心实意、是三心二意而不是全心全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群众怎能真正信服?怎会真心拥护?
用真情去深入基层,用真心去贴近群众,是“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取得实效的前提。干部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就有多亲。只有带着真情下基层,才能心里想着群众,认真听取群众心声,深入了解群众期盼,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在群众“最需”上动脑筋、下工夫,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沉得下,融得进,真心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才能摸到实情、听到诤言,掌握到平时难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取到基层的“真经”。
基层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也是组工干部永远的课堂。毋庸讳言,过去下基层调研,虽然也能了解一些具体实在的情况,也能为作决策、出实招创造条件,但大多具有随意性、普遍性,缺乏针对性、指导性。组工干部要洞悉民意,掌握实情,探索抓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带着感情下基层,把群众呼声反映上来;带着课题下基层,把基层经验总结上来;带着问题下基层,把群众满意收获上来。要多到基层去蹲点,根据不同情况“量体裁衣”,根据调研重点“解剖麻雀”,当好信息沟通联络员、干部心理疏导员、党务政策宣传员、基层党建指导员、党员发展辅导员、组织工作督查员。
下基层调研是一项常态工作,不会划上休止符。组工干部下基层,在转变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形象,架起了干群连心桥,畅通了民意直通车,定会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