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党建时讯
  3. 基层党建
  4. 机关党建
  5. 正文
“民情日记”赢民心——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白纸黑字,记录的是村情;登台亮相,兑现的是承诺;交流评比,改善的是形象……澄城县安里镇干部坚持4年记“民情日记”,以此解民意、促发展,把一个曾经“安里镇里不安宁”的信访大镇变成全市平安建设先进镇和渭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镇经济、文化、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本报记者通过深入走访,深切感受到了安里镇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乡镇工作实绩的考核一直是个难题,而人才短缺同样制约着其职能的发挥。位于澄城县城西北,辖20个行政村的安里镇从2009年开始坚持4年时间,扎实推行机关干部写“民情日记”制度。而今,4万多篇民情日记,记录着村情,反映了民意,交流出经验,提高了干部素质。4万多篇民情日记,既是该镇干部执政为民的写真,也是他们一心为民的心路历程。          

  东家的柴米,西家的油盐;这村的收种,那村的灌溉;入巷的道路,路边的垃圾......林林总总,凡是与村民村情有关的,凡是机关干部眼见的,耳听的,腿能到的,都白纸黑字记录在案。

  民情日记,这是梁民录这位出身于农家,扎根于农村的乡镇党委书记,从乡镇工作的实际和“三农”一线的实情出发,探索出的破解“农业增收难、农民求稳难、农村选人难”的金钥匙。从2009年开始,他力主干部沉下去,掌握村情民意,并把这个过程记下来,解决了以往干部下村入户“一叫就到,一看就走,一说就忘”的问题。

  为了防止“民情日记”成为雨过地皮湿的应景之举,该镇将记写驻村工作日记作为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的一种手段,要求每个机关干部包括班子成员,在了解清村情、民情和户情的基础上,结合完成镇上的中心工作及各村具体工作,认真记写个人开展工作的具体做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要求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每人每周至少完成1篇以上、每篇不少于1000字的工作日记。

  通过下达具体的记写任务,增强记写内容的针对性和真实性,逼着干部沉下身子,深入村组积极开展各项工作,进而达到严格机关干部日常管理,加强和群众的沟通交流,促进工作落实的目的。刚开始,一些人对写日记有误解,甚至质疑、应付差事。安里镇镇党委坚持对不写的处罚,写不了的帮助,并在每年拿出几千元用于优秀日记的评比奖励。几年下来,写民情日记逐渐变成了干部们的自觉行动。4年时间,全镇43名机关干部共写了4万多篇“民情日记”,而汇编成册的精彩日记《蹲苗》一书就收录着136篇由机关干部一点一滴,一笔一字记载下来的下乡入户的经历。

  20099月,光录村有户双女户,女主人第一次见到下乡干部张绪生时脸是拉下来的。别的双女户补助金都领了,她却一直没领到,这位妇女甚至怀疑村组干部“把她的事就着馍吃了”。张绪生到村上查,村干部说报了,计生办主任也说册子上有名字,那为啥还没领到钱呢?张绪生继续往下追,一查镇上上报的底子,原来这家没有在当年规定时间内提供有关材料,当年没报上。回过头来,张绪生又专程上门向这位妇女做了解释,并答应来年给她一次补发。“这个镇干部是下来为大家解决问题的,”看到张绪生该妇女总是笑着这样向邻居说。

  类似这样的例子,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录在日记中。这样的日记,记录着驻村干部的酸辣苦甜,反映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乡镇干部,由此掌握着辖区的村情民意。

  大学生村官叶亚松,对住在南尧、段庄村采煤沉陷区群众的集中安置意愿进行逐户逐人调查统计。他了解到,段庄村26户,120人,愿意进社区的只有4户,而不愿进社区的群众主要是担心“搬得出,没出路,生活不下去”。针对这种情况,镇上提出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安置思路,提出了通过劳务输出、进厂务工、居家创业、开办实体、投资设施农业等途径,让搬迁户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而且实现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华丽转身。目前,建在安里镇镇中心区的24栋、能容纳650户的新型社区主楼已经封顶,两村的群众都在盼望着工程早日完工,让他们尽快搬进幸福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