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要发展,要后来居上,这是全市上下一致的期盼;发展靠实干,成果要让群众满意,已经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发展的道路上提速度、不跑偏。
与发达地区比较,虽然我市的经济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产业结构比例仍很不合理。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率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等深层次矛盾仍需努力破解。破解的办法,就是进一步突出转型发展,走出一条靠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道路。
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破除“唯GDP论”。地方政府最大的政绩就是改善民生,提供地方性基本公共服务和重要公共产品,加强社会管理,进行市场监督,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行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从不同的政府层次看,越是较低一级的政府,越是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越是要淡化经济职能。我们要把GDP竞赛转变成公共服务竞赛,改善民生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社会管理竞赛。这是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也是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动机,已经是大众烂熟的常识,然而,如何造出好的“发动机”,也就是培育科技;如何让这个“发动机”转起来,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驱动本地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首先确定本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配套引进核心技术,然后把重心放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有效解决“是谁决定资金分配、谁做研究、为了什么做研究”的问题,把评判科技项目内在价值的权力交给了市场,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
科技创新,最根本的还是人才和项目。我们要大力引进各类高新科技人才和项目,引进培养像中联重科、万达集团、科赛集团这样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盈利、依靠核心技术自主创业的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努力完善城市区域功能,提升城市商业档次,继而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财税不断增长,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各项工作的考核指标,就更加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改善等内容;要不断增大节能减排、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指标的权重;考核分数占比要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增纳税企业、财税增收的重点难点工作倾斜;要把区域内新增项目、新增企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多少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引导各级各部门招大引强、提质增效,扩投资、增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快速改变产业结构比例。只要我们这样坚持下去,渭南的经济社会就一定能够实现协调、快速、跨越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