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通过引进某些产业,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经济的增长或者较为快速的发展。但是,如果要形成长久持续的增长动力,必须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在制度、管理、技术上持续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市场空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众所周知,渭南已经成为“门户型”、“枢纽型”、“开放型”的地区,政策、资源、区位等优势明显。但受历史原因影响,目前我市还面临着“发展不快、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滞后,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还不强,城镇化率不够高”等系列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打破发展瓶颈,需要全市上下齐心协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找到一条快速发展的新路。
产业强不强,企业是基础。“一个地方,企业强,则地方实力强,企业多,则当地百姓富”。企业的创新转型有多种实现形式,要依托企业经营环境、产业特色和自身条件择优而行,并非谈到创新就要做“高、精、尖”,传统产业自身仍有极大的成长空间。从全国多地以及我市大荔县经济的发展来看,通过“科技管理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也能造就经济发展的亮点。
转型快不快,政府是关键。新形势下,政府既要当好企业的“保姆”、公众的“守夜人”,还要当好各方的“教练员”。从根本上说,解决转型面临的问题,各级政府自身也必须尽快转型,应尽量减少对市场的直接介入。在尊重企业自身发展,防止过多政策干预的前提下,各级政府应该针对本地的经济环境、经济目标和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制定政策鼓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改善企业绩效。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解决转型面临的问题,经济增长应当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转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从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角度看,经济增长应当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这是我们转型突破的必由之路。
建好陕西东大门目标宏伟,发展思路明晰,措施就更要有力。下一步,我们要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主导,坚持“大项目支撑、大企业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方针,整合提升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要紧盯世界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和央企省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着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以项目聚集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渭南自古就是“关中粮仓”,我们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融合联动”,提升城镇聚集人口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把渭南建成陕西的“菜篮子”、“大厨房”。
第三产业是渭南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这是祖先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我们要以建设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实施以深度开发司马迁祠、仓颉庙、潼关古城为重点的“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着力提高旅游文化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第三产业全面提升,继而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局面。
目标鼓舞人心,正当奋力有为。让我们在新一届市委领导下,砥砺拼搏,为全面建好美丽渭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