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党史园地
  5. 正文
改革开放我知道(二)

10

皇甫平事件

1991 年《解放日报》负责人周瑞金与施芝鸿和凌河一道,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系列文章:

《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

《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在当时沉闷的思想市场投下重磅炸弹。除了当年 4 月新华社《半月谈》公开表示支持外,其他媒体大多沉默不言,少数进行攻击、批判。

“皇甫平”系列文章拉开了中国第二轮思想解放的大幕,成为邓小平南巡的投石问路。


11

头脑风暴

1991 年 10 月 17 日到 12 月 14 日 ,江泽民主持召开了 11 次座谈会,和经济学家一起讨论三个问题:

1.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现状;

2. 苏东剧变的根本教训是什么;

3. 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中,第三个问题花的时间最多,座谈会开了 5 次。

吴敬琏、刘国光、张卓元、杨启先、周小川、郭树清等都反驳了当时的倒车论调,强调了改革的市场方向。座谈会开得生动活泼,领导人和学者之间互相插话,平等地进行讨论。

这些会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诞生做好了接生准备。


12

九二南巡与下海

1992 年 1 月 18 日—2 月 21 日,88 岁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抛出“三个有利于”、“谁不改革谁下台”、“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金句,为陷入困局的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局面,改革春风席卷神州大地,改革开放由此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

大批官员学者下海,中国企业家的“九二派”诞生。


13

市场经济诞生

1993 年 11 月 11~14 日十四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与八十年代“摸着石头过河”不同,此次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第一次重大和系统的“顶层设计”。


14

破三铁与下岗

1992 年初,以徐州国营企业改革为发端,国营企业掀起了一股以“破三铁”(“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为中心的企业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的改革热潮。

“破三铁”成为朱镕基改革攻坚战的关键一战,是一次异常剧烈的观念和利益的冲撞。以 3000 万国企职工下岗的阵痛为代价,国有企业真正迈上了“市场化”的征途,也破解了银行坏帐的死结。


15

分税制改革

朱镕基上任副总理后发现,“中央财政十分困难,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从 1993 年 9 月 9 日到 11 月 21 日两个多月的时间,朱镕基带领 60 多人的大队人马,飞遍 17 个省、市、自治区,解释分税制方案。

朱镕基说,

“实行分税制,来自地方的阻力非常大。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去谈,商量,妥协,总算谈下来了,我自己则掉了 5 斤肉。”

分税制彻底逆转了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对比,但也留下两个后遗症:

央地财权与事权不对称(中央转移支付导致“跑部钱进”);

土地出让金归地方,埋下了土地财政的历史隐患。


16

房改

1994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实施,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改变了解决住房“靠政府、靠单位、靠企业”的观念,以旧换新、以小换大、入住新房成为老百姓购房自住的最佳选择,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

如今,房地产早已成为对经济、金融、居民财富举足轻重的关键行业。


17

香港回归

1997 年初邓小平去世,遗憾地错过了几个月后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

香港的回归,不仅是中国国力增强的标志,更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国际桥梁、标杆和金融资源。

为推动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朱镕基曾聘请香港监管人士史美伦、梁定邦担任中国证监会高层。


18

亚洲金融危机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第一次面对家门口的金融风暴:

人民币顶住压力没有贬值;

中央力挺香港击退索罗斯等金融大鳄攻击;

通过减税等方法扩大内需。

这次危机中国目睹了泰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遭受危机打击的惨痛经历,增强了中国政府对于金融危机和金融开放风险的认知,也为此后推动深化金融改革提供了强大危机感和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