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红色印记
  5. 正文
崖畔寨事件遗址


_r9a4367

崖畔寨位于赵庄镇邵家村西南,距县城25公里。寨内东西宽200多米,南北长约300多米,面积200多亩。北边寨墙高大厚实,砖拱窑安有包着铁皮、钉着铁条的木门。一条弯曲峻峭的道路通入寨内。由于三面临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当时县境内数十处土寨之最。

清末民初,县北沿山一带土匪猖獗,村民筑寨以自卫,曾经居住过300多户、1000余人。寨丁日夜轮流看守寨门。寨内南北有一条街道,建有杂货铺、京货铺、药铺等10多家商号,还有制造长枪的枪局。东西10多条小巷里建有厦房200多间。南端小寨建有寨墙,内箍砖窑10数孔。一些富豪殷实之家居住在寨内自建的厦房、窑洞里。有100多户穷苦百姓,在寨子东西两边的沟棱上掘土窑栖身。

居住在寨内的人们,虽系避难,但他们不忘对子女进行正规的学校教育。寨北寨南建有两处小学,学生30余名。革命烈士张鼎安曾在寨北学校上学,吴建初在该校坐馆。张鼎安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在良周村和这个土寨里,度过了他的少年求学时代。他的后辈至今还保存着他15岁时在寨北小学上学的珍贵照片。

崖畔寨是一片孕育着革命火种的红色热土,著名的“崖畔寨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20054月,中共澄城县委把崖畔寨事件遗址定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事件: 崖畔寨事件

  193612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此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长兼秘书长、澄城县委书记张鼎安,策动其兄张绍安(时任澄城县保安大队大队长)等爱国志士武装响应,成立了“抗日救国牺牲团”、“澄城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发表了拥护张、杨八大主张的通电,在县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当时杨虎城将军驻防大荔县42师师长冯钦哉叛杨附蒋,妄图扼杀澄城县这支革命武装力量。在此形势危急之情况下,张绍安、张鼎安和共产党员袁子厚等人研究决定,立即举行武装起义,遂于21日晚12时率县保安大队袁子厚、秦杰任中队长的两个中队和抗日救国牺牲团共300余人离开县城,进驻此寨。抗日救国牺牲团后移驻刘家洼,形成犄角之势。一边整训部队,一边派贾武祥、孙苟娃、张清秀等人,到西安向杨虎城将军报告,去陕北向中共中央请示,准备东渡黄河抗日。

 1230日,盘踞在赵庄、刘家洼一带的王保坤、杨荣轩等土豪劣绅和地方反动势力,勾结驻防合阳县42师已背叛杨虎城将军的旅长柳志俊,向驻扎在崖畔寨的这支革命武装发动进攻。由于敌人买通内奸,内外夹击,起义部队腹背受敌。在浴血奋战中,张绍安、张鼎安、张德安兄弟和袁子厚、潘书堂、刘仲棣、张子强、张官保、张相平、李振江、杨兴运11人英勇牺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在澄城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烈的一页!

崖畔寨事件牵制了当时国民党一个师的兵力,支持了“西安事变”。这起惨案,使澄城一批优秀青年觉醒并投身革命。澄城县进步青年张坤生、张清秀、丁本淳、雷起云、刘振中、贾武祥、吴建初、杨兆春、张印五、雷鸣霄、张保祯、关富强、刘志汉、关相生、王志文、李育才、张俊彦(张绍安之女)等四五十人,先后参加了红一、二方面军或进入边区参加革命。这次武装响应“西安事变”,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时任省委书记贾拓夫对此评价很高,称此举“冠于全省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