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才,又名李践,1918年11月6日生于澄城县交道镇北社村一农家。
少年时期的李育才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曾经拜师于本家举人李生芳、秀才李生容门下。后入县第一高小学习,经常出入地下党人翟贞祥、刘振邦创建的读书社、报社等场所,便与他们结识。在他们的帮助下,更多地学习马列主义知识,汲取了先进思想的精华。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继续求学,于1936年在县平民工厂当工人。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中共澄城县委和澄城县各界迅速响应。中共澄城县委书记张鼎安及其胞兄(县保安大队大队长,开明绅士)张绍安等人酝酿成立澄城县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召开市民大会,并组织武装力量经整训开赴抗日前线,以实际行动响应支持“西安事变”。李育才的姐夫张卓之等人起草抗日救国联合会章程等,张鼎安指示杨兆春、张堃生等人成立澄城县第一支革命武装——抗日救国牺牲团。12月21日,牺牲团和各抗日组织在县城召开有5000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成立了“澄城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由张绍安任联合会主席兼军事代表,吴卜亭为农民代表,张堃生为教师代表,张印五为学生代表,李育才为工人代表,李子俊为商界代表。但是由于反动封建势力和地方地主武装的仇视,震撼澄城的响应“西安事变”行动遭到敌人疯狂围剿,被镇压而失败。
在响应“西安事变”期间,李育才经常参与发传单、宣传抗日等活动,但因其工人代表的特殊身份,响应失败后,在其姐夫张卓之及舅父张质平的帮助下,以教师身份做掩护在刘家洼小学任教。但是,反动势力到处张贴布告,搜捕参与者,叫嚣对牺牲团成员要“格杀勿论”,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澄城。牺牲团成员和抗日团体中的进步青年先后离开澄城。
1937年农历正月22日,李育才与好友李少英离家,在三原县永乐镇参加了红军。9月,随改编后的八路军东渡黄河,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枪林弹雨之中,在太原加入了少年先锋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参加决死队,任一纵队35团副班长、班长,8月任政治工作者;1939年10月任3团5连连长,率150多人在襄陵、汾城与日本转战一年左右,打了许多胜仗,与敌人拼过刺刀,也俘虏过敌人,多次遭遇危险,有一次被敌子弹打透了鞋底和袜底,所幸没有受伤。1941年8月,他升任副营长,与敌人在汾阳、文水、交城及太原一带作战,12月,率几名战士单独行动时,与日军遭遇,因寡不敌众,枪坏被俘。
李育才在被俘后,经汾阳、太原,被押解东北坐牢做苦工,受尽非人折磨。至1942年8月组织20多人越狱,跑了一千多里地,又在山海关被俘,坐牢10天后被送回原关押地,不久他又组织人员再次越狱,终获成功。在同志们帮助下坐汽车到了奉天,坐火车到天津,后来到冀中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找到了队伍。李育才后来的家书中说到了当时的情况:从头年12月被俘到次年9月逃出共计九个月,受了很多辛苦。但是还算不幸中之一幸,到处都得到同志朋友之帮助。刚被捕时,一块被抓的当然是我们的战士同志,对我很好,有了吃的他们不吃也拿给我,大衣他们不盖让我盖,那样好我心如何能下去,最后是有福有罪都是大家的事。最好的是不管敌人怎样打问,他们总不露一句真言,使敌人弄不清我是干部,以为我也是战士,因而才有今天的命在。越狱后,在东北同样得到同志们的帮助,59团供给主任任学恭同志帮助了十元,又买药吃,212旅指导员丁鳌同志帮助十元,59团政治指导员雍千钧同志帮助二十元。
李育才到达冀中军区后,由冀中军区开始,八路军各部便一节一节把他送到总司令部。冀中军区送过平汉(北平到汉口)铁路,在保定进入晋察冀边区,又被护送过正太(正定到太原)铁路,到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军区,11月到达八路军总司令部。八路军总部决定李育才回原部队决死队,任参谋长。他又被送过白晋铁路,到太岳军区,经同蒲铁路到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于1943年3月回到八分区自己原来的部队,任支队参谋长。
回到原部队后,李育才意志更加坚定,在与敌作战时部署周密,及时总结经验,成为卓越的军事领导人。1944年调任八分区军事教员。1945年又被调往八分区清源、太原、徐沟三县任游击大队长,直至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抗战胜利的成果还未来得及享受,国民党便加强部署全面内战,在完成战争准备后,立刻翻过脸来,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以22万人围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大举进攻华东、晋冀鲁豫、晋绥、东北以及海南岛等解放区。全面内战由此爆发。1946年10月,李育才率领一个营与围攻驻地南马村的阎锡山军队三个团作战,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李育才不幸负伤,但他仍然坚守阵地,沉着指挥,直至打退敌人。通讯员何守贞立即背起他到一座破庙进行抢救。由于失血过多,李育才同志光荣牺牲,年仅28岁。
李育才同志是一名意志坚定,严守党的纪律的共产党员。他从抗日战争爆发到牺牲,在驻地南马村战斗工作了八年时间,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待人亲切,积极为群众解决困难,带领战士为百姓做好事,为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育才曾来信,让其妻子及未曾谋面的女儿等消息去山西探望。其家人一直等待,可是直到解放也没有音讯。1952年便登报寻人,方知已埋骨异乡。1953年,李育才之父与李育才年仅16岁的女儿李崇阁从太原到烈士牺牲地往返三趟,两脚血泡,吃着窝窝头,终于将烈士的遗骸搬回家乡,使英雄魂归故里。
李育才在抗日前线,多次给家中来信,认真讲述抗日救亡的道理,鼓励家属及亲朋团结一心,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这些书信被其家属妥善保管,已成为党史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