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红色印记
  5. 正文
薛仲舒


薛仲舒,又名印合,1920420日出生于罗家洼乡(今赵庄镇)西永固村一个富裕之家。

他的叔父薛航三曾系黄埔军校学生,思想倾向革命,后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是抗大三期学员。仲舒早年受其叔父之影响,接受马列主义,向往革命,1934年前后赴杨虎城将军创办的尧山中学学习,开始广泛接触共产党员,思想认识日益提高。1937年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又因中共澄城县委武装响应“西安事变”的重大影响,他和一大批觉醒的澄城青年奔赴延安。被分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于1941年任关中分区淳耀照金区委宣传委员。为唤起广大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日,他组织成立了抗敌剧社,回到家中,将父亲积蓄的一百多石麦子卖了47000元,解决了剧社活动经费。

1945年,党组织派遣他到朝邑、澄城一带开展地下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和西北局整顿恢复组织,注意发展党员的指示,他即速投入工作,扩大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澄城南部党的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此后,中共澄城县工作委员会也于19467月正式成立,第二年3月,为了有步骤地发动与组织农民运动,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中共陕西工委决定充实澄城县工委的领导力量,任命薛仲舒为县工委副书记。薛仲舒所在的陕西工委和西北局领导的黄龙特委积极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决定在县北沿山地区共同发动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和武装斗争。此间,薛仲舒将其许庄岳父家、亲邻姑母家发展为游击队的联络点。均以投石问路的方式作为联络暗号。其内弟同俊轩回忆说:“每次仲舒来,均是半夜三更,从户外向院子扔石块,我们便开门相迎。有一天晚上,我家临时有客住宿,仲舒来后依旧扔石块,我们没有开门,他等了一会儿便离去。第二天清早,我们开门时发现门底下有一张纸条,上写着:‘你未开门为甚?’”表弟许创坤回忆说:“我当时15岁,在王庄一家商铺当店员,仲舒经常领人来我家,对我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我想跟上他干事,他说你当店员可以给贫穷的人家里搞点收入。叫我暗地里给他打听一些消息。当时王庄有一个人在镇安当县长,家中只有父母二人,他从镇安带回几支枪,放在家里,以防不测,仲舒让我把这事弄清楚。几天后,我把打听到的情况告诉给他,不久,这几支枪被韦福海带游击队收缴了。并在王庄乡政府鸣枪警示,乡政府人员逃之一空。”

19477月,由于斗争形势发展需要,中共西北局决定,将韩城、合阳、澄城三县分别由中共黄龙特委与中共陕西省委领导的党组织和游击队统一交中共黄龙特委领导,合并成立了中共澄城县委。8月,县委在黄龙南部游击区根据地孙家塔成立,薛仲舒任县委委员兼任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教导员。

在澄城开展游击战争期间,仲舒同志多次受伤。19471014日,游击队在王庄侦察敌情,被敌包围,战斗中一名队员壮烈牺牲。薛仲舒等人员闻讯赶来包围了王庄城。激战十余小时,攻城未果,于是采取火烧城门,对敌形成强大压力,在激战中仲舒大腿受伤,仍然坚持到战斗结束。一天,他家来了数十名游击队员,其中有苏史青、刘振中、刘育生等人,两间房子挤满了人,屋子住不下,其父便安排到他家南北院底下土窑,由堂弟薛印才提水送饭。弟弟问他来的都是谁?他说:“娃娃不要问,是客人哥。”

薛仲舒家庭相对富裕,地方较宽敞,国民党县政府在1948年初将收缴的部分小麦存放在他家。这时正是农历二三月间,游击队口粮不足,薛仲舒便把存放在他家的粮食拿出来,一部分充作游击队员的给养,一部分救济了周边有困难的群众。他的这一举动惹怒了国民党保安团,保安团抄了他的家,他的亲属也东躲西藏长期不敢回家。

薛仲舒英勇善战,指挥有方,后来游击支队逐步发展壮大,在附近有了较大的影响,其亲属的正常生活才逐步得到保障。为了便于工作,仲舒在他家由父亲和叔父负责开了一处粉坊,粉坊经常雇用短工,被叫做“客人哥”,实际上这些人,要么是游击队员,要么是赴陕北的革命干部。这个粉坊,起到了掩护游击队员和护送革命干部的作用。

19483月,宜川瓦子街战役告捷,西北野战军乘胜南下,在黄龙山麓消灭了国民党澄城自卫团一部。317日,澄城县民主政府在赵庄关则口宣布成立,陕甘宁边区任命孟树林为澄城县政府县长,薛仲舒兼任政府一科(即民政科)科长。327日,薛仲舒与游击支队配合野战军第二纵队解放了澄城县城,俘虏了以县长拜志修为首的国民党党政军警673人。仲舒带领民政科积极建立了各级政权组织,至4月,建立区级政权组织5个,乡级42个。

19487月,国民党第5兵团4个师7万余人,在裴昌会司令带领下,向黄龙分区进犯,县政府随野战军一起北撤到关则口,游击队侦察敌情,向野战军提供情报。727日,为确保即将打响的澄合战役取得胜利,上级派薛仲舒率领西北野战军三纵3名侦察员和游击支队3名队员到合阳防虏寨一带侦察敌情,被敌包围,在突围中不幸光荣牺牲。因丧孙之痛,仲舒之祖母不久即撒手人寰,其妻也因伤悲而难产母子双亡。

薛仲舒牺牲后,由于西野即将发动壶梯山战役,澄合尚未解放,形势十分严峻,烈士遗体被人埋在防虏寨一个土埝下。1951年,县人民政府决定隆重安葬薛仲舒烈士。遗骸启运回澄之时,沿途群众设棚路祭,县政府在烈士故籍隆重地召开了追悼大会并举行了安葬仪式,游击支队老战士们对空鸣枪。1976年,烈士遗骸隆重搬入县烈士陵园供后人纪念。薛仲舒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