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口述历史
  5. 正文
雷森全:我的财政工作经历


         雷森全  男,汉族,1937年8月出生,澄城县醍醐乡(今寺前镇)雷家圪崂村人。

1954年参加工作,1958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县城关供销合作社、县联社、县商业局、县财政局、县氮肥厂、县政府办室工作。曾担任氮肥厂副书记,县政府办副主任,县财政局副局长、局长,第十三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工作期间,被国家财政部授予“从事财会工作满三十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荣誉奖,被省财政厅授予全省“财贸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全省“财政系统廉洁勤政模范个人”。


我的财政工作经历

 

我先后两度在县财政局工作了16年。第一次是19732月至19803月,担任副局长;第二次是19839月至19929月,先任副局长,19841月主持工作,19848月担任局长、兼党支部书记。1973年到1980年的财政局长先是刘彦文,后是刘文卜;1983年的财政局长是马建荣。

省对县的财政管理体制,1971年到1979年是“定收定支,超收分成”;1980年到1992年是“分级包干”,当时我县属于财政补贴县,省财政每年定额补助78.5万元,直到1987年摘掉“财政补贴县”帽子。

澄城“摘帽子”,烟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烟厂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县手工艺社卷烟组,后更名为澄城县卷烟厂,属于县手工业管理局下属集体企业(198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上划中烟总公司陕西省公司管理),厂址位于县城北关大队第四生产队场院,占地5.06亩,厂房9孔砖窑。到1984年,烟厂迁址技改,原址移交县剧团使用;烟厂迁到县城南大街现址,县政府成立了技改领导小组,时任省财政厅厅长葛涛来澄考察,决定将给澄城县1984年、1985年两年定额补贴的157万元,提前拨付用于烟厂技术改造。烟厂技改后,利税翻番,年产值超过1300万元。

1984年举全县之力进行烟厂技改后,我县经济百废待兴,按照“无工不富”的指导思想,县委、县政府集中财力发展工业。1990年前后,我们筹集1.2亿元,陆续对尧头斜井、曹村煤矿、硫磺矿等其他县办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紧接着实施了第二电石厂、火电厂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一烟二煤三化工四建材五加工”的财源格局,卷烟和煤炭是澄城县的支柱税源。


1984年,在县长严润锁的带领下,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从澄城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烤烟生产的思路,重点抓了王庄、安里、刘家洼、罗家洼四个优生乡的烤烟栽植。在这四个乡的带动下,两年时间全县的烤烟面积由5000亩扩大到了40000亩。财政帮助重点烤烟产区打深井4眼,扩大水浇地3000多亩,投入扶持资金80多万元。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1985年,县长罗玉昭根据部分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提)案,要求组织专门人员,财政保障经费,和西安市房管局交涉,要回澄城会馆。澄城会馆,位于西安市五味什字街,是民国六年(1917)我县知名人士杨子廉、白戈人、耿古臣等知名人士集资白银2700多两购买修建的,主要用于为澄城穷苦学生、农民和赴省同乡免费提供住宿、资助盘费、救济生活。19498月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后移交给西安市房管局管理,先后被西安市公安局南院门派出所、西安警备司令部占有使用。经过多半年时间的协商沟通,19858月,西安市房管局将五味什字61.931亩原澄城会馆旧址的土地、房产移交给了我们,县财政付给西安市房管局112.43万元。但是,移交的房产里居住着西安军分区干休所安置的四户离休军人及家属。为了这四户离休军人家庭的搬迁,我们付出了好几年的艰辛努力。会馆收回以后,县政府成立机构,正科级全额事业编制,名称先叫“澄城县人民政府驻西安信息联络处”,后改为“澄城县人民政府驻西安办事处”(简称西办),是澄城县联系省政府及各厅局的一个基地,是澄城在西安市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桥头堡。尤其是西办距离省财厅仅有300米左右,对于我县财政部门及时了解上级财政政策、争取专项资金、申请上级财政支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年,县财政又投资170万元修建开通了县城中心街。中心街北起教育局,南至城郊中学,南北贯通,全长2.47公里,宽15米,当时是渭南地区县城道路中等级最高的街道。

1987年,根据县长王发科在人代会上的工作报告,为了进一步发展集市贸易,加强市场建设,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八路和九路之间、正街以东、中心街以西规划修建一个占地74亩的大市场。这项工程总投资700多万元,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动工修建、当年竣工投入使用。在县城南出口形成了一个拥有千户门店、两千摊位、可容纳4万余人交易的新商业中心。大市场中心的仿古圆楼和东西临中心街、正街的仿古牌坊门楼是明清风格建筑。财政投资470万元负担市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公益设施建设。建成投用的大市场从占地面积、设计规格、交易规模方面,当时可以算得上渭北商贸流通的一个亮点。这是澄城县改革开放、搞活市场、发展经济的一面旗帜。大市场是澄城财源建设的重点项目,它的辐射带动效应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大市场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澄城县的地标性建筑。

在发展公益事业方面,财政先后投资修建了县职中、幼儿园、冯原职中实验大楼、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五一水库”县城引水工程、中医院门诊楼等。财政投资公益性事业支出连年增长。1992年教育投入1261.5万元,是1983296万元的4.3倍,年平均增长17.46%1992年卫生投入351万元,是198387.5万元的4倍,年平均增长16.7%

19875月,在澄城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政府宣布:澄城县摘掉了“财政补贴县”的帽子。从此,财政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1992年的财政收入达到7778万元,是19831064万元的7.3倍,年平均增长24.74%;财政支出6924万元,是19831271万元的5.4倍,年平均增长20.69%1993年,我县财政收入达到了8633万元,在全省107个县(区)中排名第四位。当时号称渭北的“明星县”、陕西财政收入“四强县”。

县对乡实行的财政体制是“分灶吃饭”。198410月,上级要求在乡镇建立财政所,到19854月,全县18个乡镇财政所全部建立。财政所属于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所需人员从8485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考试录取,在县商校集中培训一个月后分配各岗位。从当年起,县对乡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增收分成一定一年”的管理办法,属于乡镇固定收入,增收全部留用;共享收入县与乡镇“五五”分成;乡镇超收所得,除弥补经费不足外,其余用于发展乡镇公益事业,兴办敬老院、文化站,支付民办教师工资,修缮中小学校舍等。

1983年,财政局内设政办组、预算组、企财组、农财组、监察组;1985年,增设乡财组、综合组、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办公室,企财组改称企财所,成立农税所和乡镇财政所;1986年,成立资金所;1989年,财政局机关内设机构由组改称股,增设事业股,成立会计事务所和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1990年成立国债办。到1991年,财政局内设股室有办公室、预算股、事财股、农财股、乡财股、综合股、控办、国债办、监察股、后勤股,局属单位有企财所、农税所、资金所、会计事务所、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办公室,派出机构是18个乡镇财政所。

资金所后来改为资金局,是我县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动因是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厂矿企业对上级和县上拨付的生产发展资金不重视使用效益,疏于管理,也无压力。对此,我们将生产发展资金由无偿使用便有偿使用,成立机构,与企业签订合同,约定期限达效归还。这样一来,企业对生产资金的管理明显加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改革生产资金管理模式是我县的首创,后在全省推广。

财政工作,专业性较强;财政干部,转行的较少,多年在一个岗位上干事的大有人在。就像当时的办公室主任马永和、预算股长王生保、事财股长任景彦、农财股长李军成、综合股长王锁印、乡财股长王李顺,农税所所长王文波、资金所所长刘改乾、企财所所长宋景法、会计事务所所长赵忠玉等,在股所长岗位上一干数十年,无怨无悔。景法、文波、忠玉后来先后进入了财政局领导班子。尤其是王文波同志,本县赵庄人,踏实敬业,吃苦肯干,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摸索总结,管理有方有效,先后担任县财政局副局长、局长、县委常委、县人大主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等职务;许拴锁同志,本县王庄人,业务娴熟、坚持原则,爱憎分明,工作雷厉风行、认真负责,先后担任财政局副局长、局长、党委书记、县委常委、副县长、县政协主席等职务。乡镇财政所所长中,张王拴、张根生、梁生春、张修彦、杨孝棣、杨秀仓、崔普选、崔崇文、郑兆平,韩崇斌,郭建民、韦有仓、姚峰等,都是从所长岗位上干到离岗或退休。离开财政系统到其他部门单位工作的只有35个人。原来担任办公室主任的李梦春,大荔人,19846月提拔为财政局副局长,第二年县审计局成立时,转任审计局局长;吉志刚,韩城人,先在工商银行工作,后担任罗家洼乡会计、财政所长,1988年初调回韩城;梁小田,本县刘家洼人,先后担任雷家洼、庄头财政所长,1992年转任交道乡副乡长,以后历任善化、冯原、西社、安里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联等单位的主要领导。

财政局的办公场所经历过几次搬迁。1983年,在东大街药材公司隔壁,有干部职工18人;1985年移交给县人大使用,财政局搬到政府大院;1988年,政府办公大楼建成,财政局机关搬到政府二楼办公,局属单位租用其他单位场地办公,有干部职工30多人,乡镇财政所不到40人;1990年,财政局办公楼和住宅楼在中心街七路动工建设;1991年,机关及下属单位40多人,乡镇财政所50多人。

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政权运转的重要支柱。我在财政局主持工作期间,副局长有李梦春、刘双胜、王元仓。我们“一班人”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中、省、地、县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财政扭补”先进集体、县级财政创收达标单位、“财政创收工作成绩显著”先进集体、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我个人也先后受到财政部和省政府的表彰。

多年的财政工作中,我们财政人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制定制度,提出“三不”(不收礼、不吃请、不搞权钱交易)廉政纪律。坚决贯彻执行县政府制定的资金审批程序,坚持做到财政局长每次审批3000元以下,主管县长每次审批10000元以下,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由县长办公会审批,50000元以上由县委常委会审批。

工作中,我始终铭记老母亲的嘱咐。19544月参加工作时,母亲告诫我:给国家干事,一要“手牢”,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能拿;二要“嘴牢”,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能说;三要“腿牢”,是自己该干的事坚决要干好。干财政工作,更是要时刻做到,财政资金是国家的,坚决不能胡支乱花;财政数据是机密,坚决不能轻易披露;财政岗位很重要,要坚守位置把工作干好。母亲的“三牢”是我工作的座右铭,也是我教育儿孙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