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口述历史
  5. 正文
我熟悉的澄城四位县委书记-有胆有识张宏图

有胆有识张宏图


从1971年2月到1973年12月,张宏图同志在澄城县工作了两年零十一个月。这位新中国成立后澄城县的第七任县委书记,以他那过人的胆识,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卓有成效的政绩,受到人们的爱戴。

处处为群众着想

1972年春季,按照地委要求,澄城县应向石堡川水库工程上劳2.8万人。时间过去了半个多月,全县上劳还不足4000人。这时,地委一名领导干部奉命专程来澄城解决水利上劳一事。那天晚上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从8点开到凌晨2点,意见一直不能统一。张宏图在会上说:“目前正是春耕大忙时节,麦田管理,棉、早秋田备耕,工作量大。抓好春耕生产,贵在不失时机。鉴于石堡川水库今年‘六一’不可能通水,为了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除保证水利基础重点工程有足够的劳力外,其他工程暂不上劳,放在春播后和秋收后大搞。这样,保证把百分之七十的劳力摆到春耕生产第一线。”

这位地委领导很不满意地说:“老张,遇事三思而后行才好。你还是这么固执己见,没有转圜的余地,回到地区以后,我就不好替你们说话了。再说,去年你们澄城县的公购粮少交了六百多万斤,拖了地区的腿,弄得我们很被动。老这样下去,恐怕地区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张宏图知道“不会袖手旁观”的含意。过去农民吃够了高征购的苦头。前多年,县上每年都超额完成公购粮任务,受到上级的通报表扬。但是到了冬季和来年春天,群众生活困难,又伸手向国家要返销粮五六百万斤。在粮食征购问题上,“文革”前党中央就明确指示,要求做到“既购不销,既销不购”。怎样理解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和向人民负责的一致性,为什么贯彻中央这一政策就这样困难?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他百思不得其解。这次水利上劳多少,关系到当前生产,关系到夺取第一料庄稼丰收,关系到群众的吃饭问题。为了表露心迹,这件事必须越级向省委反映。那天晚上3点,他走到办公桌前,拧亮台灯,铺开稿纸,如鲠在喉,一吐为快。黎明时分,张宏图给省委写的3000字的长信已杀青定稿。这封信发走才十多天,省委以正式文件批转了他的来信。不几天,《陕西日报》以《领导走上第一线,劳力摆到第一线》为题,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他的来信,并加了编者按。这样,一场水利上劳风波,方告平息。

在接踵而来的文件、报纸面前,张宏图毫无得意之色。他觉得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所做的一切应当向人民负责。省委支持的不仅是他个人,而是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是正气,从而更加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

用好党的财富

从踏上澄城这片古老的土地后,张宏图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干部是党的财富,怎样把县、社两级干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然后依靠这批骨干力量,去组织、影响广大基层干部,带领全县25万人民,齐心协力,把经济搞上去。

1972年春节刚过,县委召开县、社两级干部会议。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会议一开始,县上没有做长篇大论的报告,而是由县委领导,带着来自全县各条战线上的600多名干部,冒着渭北高原春寒料峭的西北风,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行来到距县城5华里的革命烈士陵园,对干部进行了一次极为生动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张宏图最后说:“为了解放澄城这片土地,烈士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更加勤奋努力地工作,把澄城建设好,让全县人民过上舒心的好日子。”


“文革”期间,澄城县有20名县社领导干部贴大字报,发表了一个“声明”,被定为“资本主义复辟事件”,《陕西日报》连发三篇评论,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张宏图多次找了解情况的同志谈心,终于弄清了“声明”的来龙去脉。他认为,这个“声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但属于认识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经过和上级通气,县委常委会研究,释放了从监狱关押的3名干部,把11名干部安排在部局领导干部的岗位,发挥了这些同志的智慧和才能。

1969年,原西北局和省委机关一批干部下放到澄城县插队劳动。这些干部中,有的被指斥为“走资派”“黑秘书”“黑笔杆子”等等,不一而足。张宏图下乡时,主动上门和这些同志谈心、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存在的具体困难。他觉得,过去能在西北局和省委机关工作的干部,都是挑了再挑,选了再选,好些干部是有真才实学的,不能把人才束之高阁。后来经过县委常委会研究,从下放插队的干部中,给县级单位调进来33名干部,其中给17名干部安排了部、局、公社领导职务。这种大胆做法,使当时省上一些派性严重的人感到震惊和恼怒,有人甚至诬蔑澄城县委是藏污纳垢的黑窝子。听到这些传闻,张宏图神色自若,一笑置之。

赞声来自批评

民心是杆称。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如果为人民办了几件实事,留下了令人怀念的政绩,人民一定会发自内心,说几句溢美之词,自己也不会有人走茶凉之感。如果在任多年,碌碌无为,贪墨敛财,不管在职还是离任,听到的只会是一片怨声和骂声。

一个集日的下午,张宏图坐班车刚从地区开会回来,当他步行回县委时,随着街道上冒雨拥挤的人群行走,一步挪不出5寸。走到端正街糖业门市部门口时,由于坡斜路滑,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滑倒在地,弄得一身泥巴,摔得直哭。这时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看见后,把女孩扶了起来,生气地大喊:“不知谁当县长哩,连街道都不修。当官不与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回到县委以后,他久久地思索着刚才发生的一切。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当处处替人民着想。自己调到澄城县一年多了,街道坑坑洼洼,搓板似的,早该扩建。那位农民素不相识, 他那忠言逆耳的批评,虽说尖锐,也带点挖苦,但毫无恶意,应当诚恳接受,认真考虑。1972年冬季,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扩建县城街道。这次扩建规划为,东西、南北两条正街,路面宽12米,总长5华里。县委扩建街道的决定,极大地鼓舞了城区的干部和群众。许多单位、居民、农民,识大体,顾大局,需要搬迁的,在很短时间搬迁完毕。县委召开驻澄单位领导座谈会,共商扩建街道大计。驻澄部队表示,在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修街道需要多少人就上多少人。澄合矿务局慷慨解囊,拿出40多万元修街道。机关、单位和企业的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挖土、运土等义务劳动。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一条崭新的、初具规模的街道,展现在澄城人民的面前。

张宏图同志把他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党和人民。他那“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精神,胸怀坦荡,肝胆照人的品德,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永远珍藏在人们心中。张宏图于1983年担任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期间因病去世,我去西安参加了省农业厅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为了表达对他的钦敬之情,回到县上写了一首诗,现抄录于后:

乱云飞渡来澄城,正气凛然处事公。

兴水会战石堡川,县城拓宽正街平。

公仆心系民间苦,刚正不阿顶逆风。

英年未酬宏图志,敢问苍天公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