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洁 别名梁拴仓,1937年11月出生,澄城县刘家洼乡(今王庄镇)平城村人,中共党员。历任赵庄乡(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委员兼党委秘书、武装干事,庄头公社、韦庄公社革委会核心副组长、组长、革委会主任、西社公社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局长、县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县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1999年12月退休。2015年8月因病去世。
著有个人回忆录《来路无悔》。
圆梦城建
澄城县城,自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置县治,经过1500余年的历史变迁,截止1985年,仅仅留下一座古塔、一幢乐楼和“绕城一周三里三”的弹丸之城。县城面积2.4平方公里,三层以上的楼房仅1幢,人均住房面积2.2平方米。萧条的市场、稀少的建筑,极大地限制了城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发展。
1985年初,组织调我到县城建设保护局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要求,有着30年农村工作经验的我感到有些茫然。但我知道,这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委、县政府为了落实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加快县城建设当做振兴澄城经济的突破口,力求快速给全县经济增添后劲,给商品市场带来活力的大背景下做出的一项重要人事安排。在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下我走马上任了,而且一干就是八年,终于实现了县城建设事业的跨越发展。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完满的答卷。
抓住龙头 精心编制县城规划
上任伊始,面对千疮百孔的县城,千头万绪的工作,我费了不少脑子。经多方请教调查,反复商榷,终于找到了问题的要害:城区规划的缺失和滞后,是城市发展落后的瓶颈。不久提出了“一路二水三市场四住宅”的实施方案,取得了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当时很快就成立了县城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张耀明任组长,副县长张生文任副组长,我任办公室主任,抽调机关干部技术人员,由各领导分组负责,广泛征求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制定出总体规划详细方案,再委托省建筑规划设计院实施勘测设计。历时一年多,几易其稿,《澄城县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终于1986年9月编制完成并报省建设厅批准实施。
蓝图虽然辉煌,但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逐一浮出:资金问题首当其冲。1985年澄城财政收入仅1000万元,城建局当年用于城市管理和市政维护的经费不足15万元。县城建设拖下的步子这么大,急需干的事情又这么多,动一动都得拿钱说话。而且城建投资既不是短期行为,又须滚动增量,建设资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当时不少人发愁。
但我心里有底。俗话说,卖啥吆喝啥,干啥事操啥心。几次外出考察学习,我早开始留心这个问题。所以,当我在县委办公会上提出开征城市规划费、城市建设维护税、城市供应附加税、公益设施有偿使用费、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费、商业网点费,并拿出国家有关政策依据时,参会者惊喜不已,一致同意。规划有了,资金也有了着落,县城建设全面启动,各项工作交错开展,多个工程齐头并进,一时间,沉寂已久的县城热闹非凡,到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县城大改观的战役全面打响!
整修街巷 构建城市交通网络
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是商业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1985年,县城的街道现状是:以百货大楼为中心,向南至六路为南街,向西至城隍庙为西街,向北至剧院为北街,向东至百货公司为东街,东西巷道狭窄,多为回头巷,拐弯路。现在的长宁街(中心街),当时叫东环路,仅10米宽,还因多处被建筑物挤占而弯弯曲曲,七路至八路尚有一条长310米、深6米的胡同。我元月上任后,先将南街(青正街)六路南原叫战备路打通至九路,拓宽至24米,改称南大街。接着修铺24米宽、820米长的东新街(东大街),打通了县政府至县委的通道,1986年将东环路东移600米,原东环路改称中心街,中心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动工。新规划设计的中心街宽28米、长2470米,涉及拆迁居民31户,单位11个,排水管道5000多米,道路工程动用土方26万立方米,总投资170万元。在县财力困难情况下,我们采用动员承建企业贷款垫资,城建局支付利息的办法,两年完成。当时有人认为中心街修得太宽,浪费土地、资金,个别人还向上级告状。但县委、县政府态度明确、坚定,对我们全力支持。时至今日,相信当年反对和告状的人,肯定再不会觉得中心街宽了。
经过三年努力,街道布局有所改善,但缺少一条高规格的横向街道。县长罗玉昭多次与我商量,原计划将县中心轴线——一至六路加宽改造,这样就能形成十字矩形街网。现场勘察却发现,六路口新建成的三层服务大楼在拆除范围,损失太大。后来经过全城勘察,东九路除城郊中学、林业局围墙及小部分低层旧房需拆除外,路两边都是庄稼地,即决定实施东九路拓宽改造工程。经过一年紧张施工,1988年底建成了宽44米、长1162米,三块板、绿化带、快慢道分流的县城第一条高规格水泥路面,并栽植各种树木620株,安装路灯66盏。东九路的规划建设是实施城区总体规划的“点睛之笔”,当时暂且做为东西主干道。以减少城区噪音粉尘。但按总体规划,它是城市发展的主干框架,是连接大市场、体育场和规划中的古徵街、城市公园的重要纽带。东九路的规划理念和工程质量当时在全区屈指可数。1990年,修铺了东西一路至东西九路八条巷道,全长6033米,宽24米。1992年,城区形成街道路面14028米,安装路灯1050盏,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建成,县城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展至9.2平方公里,城市规格大幅提升。
引水改水 当全县经济腾飞先行官
县城地处渭北旱塬,三面临沟,一面倚塬,严重缺水的历史与县城历史一样长远。至建国初,城区居民饮水仍靠从两公里外的县西河人挑驴驮。1962年在西河建立抽水站向县城泵水。1982年建水厂打机井,日供1000立方米,远远解决不了30000多居民的生活需要。1986年,经过考察论证,和水利部六联合共建“五一水库”县城供水工程。大跃进时期修筑的五一水库,离县城15公里,库底与县城高差87米,按万分之五的坡比,库存水可自流进县城。经过8个月的施工,建成杨家庄第一水厂。水厂的主要设施工程有一个过滤池、一个深沉池、两个1000吨的和两个500吨的水库,日供水量5000—8000立方米,高峰期可达15000立方米。供水成本也因自流由过去的每立方米0.4元降至0.23元,停电时也可向用户自流低压供水,彻底结束了县城1500多年缺水历史。
充足的水源,促进了城区工业的发展。第二电石厂、火力发电厂相继动工在建,烟厂大规模扩建。为此,1988年,我们又及时建成了“三厂”供水工程,保证了全县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1989年,更新铺设了城区所有铸铁主管道和钢管道,并对水厂的配电机泵设施彻底进行更新改道,增大装机容量,实现了半自动化控制和网状供水,全城供水普及率达99%以上,为澄城经济腾飞提供了先行可靠的保障作用。
建大市场 促社会发展经济繁荣
改革开放多年,县城仍然没有一个位置适中,设施齐备,功能健全的贸易市场。沿街摆摊、随处设点的马路市场,造成卫生环境脏、乱、差,妨碍交通,影响市容。县上领导要求扭转这种混乱局面。外出考察回来,我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澄城大市场的设想方案,县领导很快批准。
1987年,县上成立了大市场建设工程指挥部。县委副书记黄万合、副县长李清芳任指挥,我和商业局局长宋志仁、工商局局长杨青为副指挥。于6月20日动工建设。澄城大市场占地70亩,总投资430万元,由周边商铺、4栋U型两层楼、4座角楼、中央高层古建和4个交易大棚组成,拥有商铺1000多个、摊位2000多个,总建筑面积27500平方米,交易面积42320平方米。大市场工程由当地22个建筑队同时施工承建。全部采用本地的水泥、大砂、砖、石灰建设,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再加上指挥组织严密,调度协调及时得当,仅用了100天,整个工程就全面竣工,被誉为澄城建筑史上的深圳速度。大市场尚未建成,5省13县的商客蜂涌而至。当年国庆正式开业,日交易额达到百万元,县上每年获利税130万,三年便拿回了全部投资。1990年秋,第11届亚运会把大市场作为西北路圣火交接点。1991年全省春节戏曲展播在大市场演出,澄城大市场誉满三秦。
鼓励建房 解干部职工后顾之忧
上世纪80年代初,县城干部职工住房非常紧张,人均居住水平仅3.82平方米,无房户、拥挤户、不便户占职工总数的70%以上。1983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和鼓励干部职工建房。从1985年起,我们制定了“谁住房谁投资、先筹款后建房”的总原则,广泛吸引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先后采取了五种措施鼓励干部职工和居民购、建住宅。这五种措施是:1、自筹自建,由职工自己拿钱自己建造。2、民建公助,由财政拿钱征地,职工自建(只限于教龄20年以上教师)。3、合体建房,由职工所在单位和职工合伙投资筹建住宅。4、集资统建,由职工筹资,房管部门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分配。5、开发商品住宅,由建筑企业建造各种规格的单元楼房,职工居民自愿直接购买。同时,为减轻职工经济负担,县委、县政府还决定实行优惠政策,先后减免了土地使用费、土地占用税、城建设施配套费、商业网点费和建房管理费,降低了建房造价,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和居民购建住宅的热情。5年共吸收社会资金650万元,占建房总投资的53.8%。至1992年,城区共建职工小院618户,开发住宅小区12个,家属楼68栋,建造住宅面积883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平方米,使1626户干部职工和居民走出了住房困境。住宅建设的发展,不但缓解了城区住房紧缺的矛盾,而且在改变消费结构,抑制当时的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县私房改造工作开始于1965年。全县共有98户接受改造,总建筑面积13871.96平方米。改革开放后,遗留问题引起的矛盾、纠纷不时发生,县政府于1985年5月成立了落实私房改造遗留问题办公室,由城建局负责实施。通过复查,我们本着对政府负责、对房主负责的原则,对原接受改造的类型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处理。其中,维持原改造37户,成份下划,房产分户按政策;不应改造26户,当时虽达不到改造起点,但由国家统一接收代管10户,另25户属街房、房主自住。如城市建设需要,双方协议折价处理,对不够改造条件已发还产权或补留自住房或代管的36户,按原定房产等级折价:一等每平方米38元,二等每平方米35元,三等每平方米32元,四等每平方米29元,等外级每平方米26元,木板房除按原等级折价外,每平方米加价2元。处理遗留问题共折价补偿15万元,一一兑现,私房房主比较满意。
整合资源 建立和完善城建管理体制
我初到任时,城建局下辖建筑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其它行业管理、行政管理都以股组设置挤在局机关。分工不明确,责任落不实,管理不到位,群众办事不方便,管理工作效率低。面对这种混乱局面,我下定决心理顺。调查摸排后,经报县政府批准,先后组建成立了房地产管理所、环境保护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城区建设管理处、建筑规划设计室、村镇建设管理站等六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和城区路灯管理站,还成立了村镇建设开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供热供气公司等企业。到1992年,城建局下属8个副科级2个股组级事(企)业单位。所有事业单位均实行独立核算,单列县财政,基本建立健全了责任明确、职能分工合理、管理科学顺畅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推动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城建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三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和地区先进。1990年6月1日,《中国建设报》以通栏标题《黄土高原——明珠——澄城》发了专版,全面介绍澄城县建设、环境保护、市场建设经验。1991年9月20日陕西电视台播出《古城新姿话澄城》专题片,《陕西日报》、《渭南日报》也陆续作了报道。
我们还对水质、大气、噪音、粉尘四大类15个项目进行监测,完成各类治理项目137个,积累各种数据14万,对39个项目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超标排污费开征面为全省之首。副省长蔡竹林两次率队来澄考察调研,在全省推广。1991年6月26日,陕西电视台播出《洗尽铅华锦绣春》专题片,介绍澄城县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原计划在城区建几个锅炉房,再利用电厂散热回水解决城区居民冬季取暖问题。供热供气公司成立后,先建成供气设施,城区1300户居民第一次使用液化气做饭,供热工程还未来得及实施,我就退居二线了。
编制规划 培育和储备优秀后备人才
20多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任职城建局长的8年,最欣慰的还有两件事:
一是主持编制了一个好规划。1986年主持编制了《县城建设总体规划》,1990年编制了《澄城县城镇建设规划》。这是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经专家反复论证做出的。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两个规划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功能分区合理,预留空间宽阔,构架布局科学超前,是现在和今后城区和县域建设发展的基本蓝图。古徵街当时已完成设计并确定红线,工业预留地后来建成工业园区,现在的兆兴花城、澄馨园小区、越家庄都是当年住宅规划区域,创新中学是规划预留的城关三小。虽然过了几十年,但县城现在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格局,基本上仍是当年规划框定下来的。韦庄、冯原是当年《城镇规划》确定的全县重点集镇。韦庄镇1988年被选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点。冯原镇1992年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小城镇。这两个镇后来被县上定为“一带三园”中的两园,另一园即县城。可见一个好的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何等重要,既可避免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重复建设,又能保证全局可持续发展。
二是培育和储备了一批优秀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城建部门是一个大的社会管理系统,关系到市民的吃、喝、拉、撒、住、行、玩、教育、防灾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批具有各类专业技术和多层次管理才能的知识型、技术型管理干部。当时城建系统300多名干部职工中,仅有工程师2人,大学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2人,中专学历3人,根本适应不了工作形势需要。我曾带人亲赴西安大专院校招聘,大学生们嫌澄城偏僻和县城太小,无发展空间而无人应聘。我们只得采取了三种办法招揽人才:
一是挖。只要澄城籍在外专业人才愿意回澄,我们提供包括住房、配偶、就业等一切便利;
二是拉。通过本县系统干部职工做工作,将在外地外单位的相关人才拉过来为我所用;
三是自己培养。通过西安大专院校代培,培养了一批管理及技术人才。通过这一系列工作,城建局的人才库日渐充盈,人才队伍组建了起来,为城建事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
圆梦城建 不负人民殷切期望
自担任领导职务起,我一直热衷于修路、引水、植树、整治村容村貌,整天想着怎样把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得更加整洁、舒适、美好。庆幸县委、县政府在我正值精力充沛之时把我调任城建局长,适时给我提供了展示才能和实现梦想的历史机遇和平台。城建局8年,我殚精竭虑,兢兢业业,自信没有辜负领导和群众的殷切期望。澄城的领导和38万人民亲眼见证了县城建设史上的8个第一:
第一个专业市场——澄城大市场
第一座污水处理场——杨庄污水厂
第一条三块板水泥路面——东九路
第一台街道洒水车
第一台垃圾自动装载车
第一次喝上了干净卫生且水量充足的自来水
第一次住上了有卫生间能洗澡的自已的新房
第一次做饭用上了液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