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口述历史
  5. 正文
雷东才:澄城县工业交通发展纪实

 

 

 

雷东才,男,汉族,1933年出生于澄城县雷家洼村,中共党员。

1949年5月参加工作。1956年与妻子一同援藏,返澄后历任县民政局副局长、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公社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县工交局局长、县委工交部部长、县经委主任兼党委书记等职。曾获县劳动模范、渭南专署劳动模范、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劳动竞赛纪念章”,西藏山南分工委(地区级)学习模范、渭南市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陕西省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996年离休后担任县离休干部协会主任,享受副县级待遇。

著有个人回忆录《昨日之事》,主持编印了《离休轶事》《食疗与健康》《健康之友》《金句箴言选》《健康箴言》等11本书,计百余万字。

 

 

 

澄城县工业交通发展纪实

 

翻开历史的年轮,追溯至元代末年,澄城这片土地上便有了煤炭开产的足迹,到了明代就开始烧炼硫磺、黑矾。至于陶瓷、砂器的生产,则可以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但由于种种桎梏,根本谈不上“工业”二字。

解放的契机,才使得澄城的手工业露出了头角。

1972年前,全县的工交企业主要有尧头煤矿、硫磺矿、陶瓷厂、机械厂、化工厂、水泥厂等。产品有煤炭、焦炭、硫磺、陶瓷制品、炸药、农机具、水泥等。

我是1970年开始在工交系统工作,到1989年退居二线。对于这19年间澄城的工业交通发展情况,我是参与者,也是见证人。

1973年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支持帮助以及县级各有关单位的通力配合下,我县相继建立起烟厂、尧头斜井、曹村煤矿、庄头煤矿、制药厂、铁厂、砖瓦厂、电子仪器厂、水利机械厂、服装厂、制鞋厂、木器厂(包括4个钢木家俱厂)、塑料厂、两个电石厂、铝制品厂、工艺美术厂、眼镜厂、挽具厂、电器修配厂,其产品有无毒饮水聚乙烯管材(进口意大利设备)、DA-1低压安全阀(国家专利、1986年省级优秀新产品),铸铁管(出口)以及各种平、近视、散光、老花镜,各种沙发、仿古家具等35大类70多个品种。大部分商品都是澄城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问世。其中有许多产品填补了我省空白。有的产品被评为省、地新产品或优质产品。县建筑工程公司第一次走出县门,承建了渭南行署办公大楼,工程质量名列全省前茅。

交通与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到1987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706.94公里,其中干线工路129.59公里,县管地方公路387.75公里,乡(镇)村简易公路1189.6公里,县境内渣油路面达145.09公里。交通运输方面,到1989年,我县国营运输公司拥有客车为29辆,货车14辆。

一、因地制宜,滚动发展,一厂变十厂(车间)

澄城县机械厂位于县城西教场沟畔,占地27332平方米。上世纪60年代因组织技术人员下乡修理农机具,企业扭亏为盈,被评为西北五省工交企业70面红旗单位之一。1982年在“农业学大寨”、工业支援农业的高潮中,企业主动“找米下锅”,制造出高效节能的铸管机,为农田水利建设生产出深井铸铁壁管,出口东南亚一些国家。陕西省副省长曾慎达来澄视察后给了很高评价,《人民日报》也作了长篇报道。以此为发端,我们因地制宜,滚动发展,逐步带动、建设了十个厂(车间)。

1、县炼铁厂的诞生

由于铸铁管的出口和内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钢材又无着落,全国钢材极度紧张。据说国家计委在制定全国钢材计划时,连妇女用的发卡所需要钢材都在计划之内。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大县炼铁厂技术改造,另建一座3立方米容积的小高炉一座,日产生铁3吨,其中铸铁达80%以上,产品由县物资局调拔,销路很好。矿石分别在西社乡石家坡、高家坡及白水县的王家山一带采运。这样既满足了制造支农产品的材料需求,同时还向上海发送了制造氮肥设备所需要的40多吨钢材。

2、县化工厂的技术改造

铁厂建成后,需要开山炸石,给化工厂生产的铵沥腊炸药带来生机。由于炸药的利润较高,随之于1983引进生产二硫化碳产品,厂长张志英(工程师)带领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精溜设备,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1986年12月29日,省标准局颁发了“陕西省新产品投产鉴定合格证书”,正式投入生产,以满足铁厂生产之急需。当时县化工厂铵沥腊炸药年产量200吨,产值28万元,产品销往咸阳西北国棉一厂、宝鸡玻璃厂、兵器工业部204所及本县硫磺矿。陕西省化工研究所还把我县化工厂定为科研实验厂。

3、县炼焦厂的重生

炼铁需要大量的高能低硫焦炭。原来的炼焦工业极其落后,产品质次价高,迫使停办。铁厂建成后,在尧头煤矿附设炼焦厂。将原所用的五号煤炼焦改为三号煤炼焦,焦炭质量达到炼铁标准。由于焦厂与铁厂相距20多公里,道路坡陡弯多凹凸不平,一到下雨天,汽车根本无法运输,但炼铁炉不能熄火,只好用履带拖拉机运送焦炭。记得刚开始时,有一天下起了大雨。一位司机师傅说那太危险,他不敢去运送焦炭。我当即表示自己亲自押车,最终冒着风雨泥泞的崎岖道路,如期将焦炭运到炼铁厂,保证了炼铁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了损失。

4、县电石厂问世

1982年,县经济委员会主要领导在参加渭南地区工业会议中,捕捉到全国机械工业生产回升的信息,也看到我县几个农业机械厂的接活量上升,预感到氧焊切割电石用量将会增加,而生产电石要用大量电能满足生产需要,而南方缺电,必依赖北方供应。于是,我们组织技术、销售、后勤等人员进行论证,开展市场调查,并报有关部门批准筹建起县办电石厂。从1983年开始生产,1985年、1986年连续两年累计生产电石2900余吨。除满足本县及周边各县外,产品还远销江苏、南通、武进、无锡等地。

5、石灰车间(窑)的出现

由于生产电石需要大量石灰,从社会上购买成本高,浪费大,利用率低,县委、县政府决定于1984年在县电石厂建设石灰生产线(车间),日产8.5吨,每吨石灰比市场进价低4元,降低了电石成本,增加了利润。两年总产值达1400余万元,利润达108万元。截止1986年累计上缴税金74.74万元。职工的月均工资也由1982年的42.4元提到1986年72.6元,生产积极性很高。

由于我县具有生产电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遂于1988年后季(我已退居二线)又申报在县城建设第二电石厂,由于办厂心切、急于上马,忽视了生产电石所需的三大主要原料(石灰、焦炭、电极糊),特别是我县烧石灰用的石头不达标,要从富平运石头,造成产品成本高的吓人,产品严重滞销,不久停产倒闭,工人全部失业。这个教训是沉痛的,也是极其深刻的。

6、电极糊的新生

生产电石需要以电极糊、焦炭和石灰作为原料,通过高伏压电解而成,其中焦炭、石灰就地解决,而电极糊要从甘肃购进,由于运距远费用高,加大了产品成本。后来在一次经委生产调度会上,讨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时,认识到电极糊是造成电石成本过高的核心问题,厂长王志军(工程师)提出:通过购买电极糊现场密切注视配料及工艺流程,回来后自己动手筹建电极糊生产车间。1985年经渭南地区经济委员会批准,在县电石厂附设电极糊生产车间,设计年产1万吨。1986年投产,总投资72万元,当年生产200吨,满足了本县需要,填补了我省空白。

7、电石厂派生出安全阀

当电石产品除了满足县内需求外,80%要运输外省,靠公路运输安全没有保证,铁路运输必须有运输安全装置。县经委要求电子仪器厂制定方案,克难攻关。1984年,厂长庞继强(工程师)与前任厂长王志军(工程师)精心设计,刻苦钻研,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具有排气与控制进气功能的电石包装安全阀,防止运输途中


电石桶受热气体膨胀引起爆炸以及进入冷空气引起电石风化等问题。该产品1985年批量生产,当年生产10万套,除满足本县需要外,还远销外地,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产品”。

8、列车清洗剂洁游全国

由于安全阀的生产,与铁路部门的联系自然增多。我们也目睹了因蒸汽机燃煤机车被严重污染的车皮,联想到如何使列车以清洁的容颜迎接四面八方的旅客。于是,县化工厂在1982年与兵器工业部204所建立协作关系,双方共同研制出了列车清洗剂,1983年投产。

9、清洗剂引来缓蚀剂

有了列车清洗剂的思考,我们进而联系到工业锅炉的清洗。当时全县大约有几十台燃煤锅炉,都面临着除垢保运转的严峻局面。我们在省化工研究所的协作下有了清洗锅炉的启示,随之派人外出学习,引进设备,终于如期实现了缓蚀剂的生产。

10、841涂料填补了空白

在研发出锅炉清洗之后,又联想到工业企业生产车间的清洁卫生。实现文明生产,县化工厂适时组织技术力量,研究攻关,最终在1984年1月研制出内外墙涂料,满足了企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二、顺应市场,攻艰而上,创办新企业

1、县烟厂

卷烟是从1976年原二轻企业的手工试卷开始的。1977年在县城北关借用生产队饲养室6孔窑洞作为生产场地,进行手工卷制试产,名曰“澄塔”牌香烟。

1977年在渭南工业会议上,县革委会副主任陈金声和我以极为兴奋的心情,将“澄塔”牌香烟展列在会上,显示我们的创举。谁知省、地都不支持,指出不再布新点,多次来电话、电传或派员责令停产。

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多次向省、地领导陈述理由。澄城县是革命老区,壶梯山又是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加之又是贫困山区,澄城群众又有种植烟叶的习惯,建立雪茄烟厂也是澄城经济发展的需要。最终上级批准了我县建设雪茄烟厂。县委、县政府报地区有关部门同意,将正在建设中的县氮肥厂停办改为雪茄烟厂。这一决定发出后,社会反响颇大,说什么这是不要粮食要吸烟,有人甚至说:澄县非倒灶在这些县老爷的手里……等等 ,但县领导班子坚定信念不动摇。县雪茄烟厂于1982年9月迁入新址。当年生产雪茄烟8000标箱,产值32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50多万元。从此,澄城的经济结构、财政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

1984年,县委、县政府研究认为雪茄烟的市场占有量非常有限,制约生产能力,利润较低,决定将雪茄烟厂改为卷烟厂。当年10月5日由副县长张生文、孙茨青、我及郑新荣等同志赴京,寻求时任国家经贸部部长郑拓彬,请求给予支持。在郑部长的帮助下,才使澄城卷烟厂得以建立。其品牌有“金鹊”“好猫”“钟楼”等产品相继产出。1985年1月省政府决定烟厂上划隶属中国烟草总公司陕西省分公司管理。其中“钟楼”牌bsx-1型低焦油安全过滤嘴香烟,1986年被评为陕西优质旅游产品,获轻工部第20届旅游产品金质奖。

当然,烟厂从决策到建设,县上几套班子全力以赴不辞辛劳的功绩人民是不会忘记的。我作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也倍感欣慰。

在卷烟厂的筹建和技术改造中,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

第一次是初办澄城烟厂时,省、地多次来函来人不许办烟厂,经过多次汇报折腾了好几个月……

第二次是1984年由雪茄厂改为卷烟厂后,烟厂刚有点气色,有一个县的领导,向地区提出在他们县建立澄城卷烟× ×分厂,他们的理由是云南省一名省级领导干部是他们县上人,烟叶有保障。地区领导招集了我县县委书记罗玉昭、烟厂厂长高峰和时任经委主任的我在地区开会,劝说我们。当时县领导很难表态。我锐敏的感到,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我当即气愤的说谁要是点了这个头,澄县的群众决不会答应,没有好下场的。最后这件事不了了之……

第三次是2011年,有关方面想把澄城烟厂搬至渭南扩建新厂,我县全体干群,更有不少离退休老干部也积极参与了力保烟厂在澄城技改的宣传和推动工作。同年5月,市四大班子在韦庄召开县四大班子动员会,县上离退休干部听到这个消息后,有30多人赶赴会场,经批准只允许三人进入会场,当时,大家推选了楚天喜、王元仓和我三人进入会场据理力争,最后经中共渭南市委会议研究,决定在澄城进行就地技改,就这样保住了澄城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

2、尧头斜井

70年代初,在国家大力开发矿产资源的大形势的驱动下,尧头斜井于1970年3月动工兴建。1973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而缓建,工人参加澄合矿务局煤专线建设。后来,县委决定,我和矿总支书记党福俊去煤炭部汇报了恢复矿建的准备工作以及列入生产计划的资金配套、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问题。1977年恢复矿建工程。该矿由煤炭部和县财政投资1842万元,设计年产30万吨原煤,服务年限50年。1978年12月26日投入生产,上级要求1985年达到保本经营,时有职工1169人,经营上略有盈余。

3、县水泥厂

1972年建成投产,矿山及厂址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254平方米,总投资216万元。1984年7月,国家批准在生产325号水泥的基础上,生产425号水泥。1985年,425号水泥占总产量60%以上,上缴国家利润186.2万元。

4、县曹村煤矿

该矿原为澄合矿务局勘探井,因井下空巷较多,煤炭生产困难,1973年将全部井巷和大部分设备及地面建筑,总投资92.4万元(时值 60余万元)无偿交于地方经营,后来由善化公社经营了一段时间。1980年收回县管,经过维修,原煤产量达2万吨。1985年经国家煤炭部批准,扩建一对斜井,设计年产原煤15万吨。

5、县精磺车间

1985年,全国彩电市场因精磺短缺等原因而供不应求,县经委在地区调度会上了解到这一信息后,当即责成县硫磺矿与陕西省采色显像管总厂荧光粉分厂签订技术协定,生产精制硫磺合同,技术由荧光粉厂提供,设备购置安装由硫磺矿承担。很快,我们建成了年产15吨精磺车间,县投资33.5万元,年利润7.5万元。产品填补了西北和省内空白,也为硫磺深加工开辟了新途径。

6、县塑料厂

1975年3月,由美术工艺厂几名职工以小作坊的方式试制塑料编织带、小纽扣。1980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西六路征地8000多平方米,生产塑料管、塑料编织袋、塑料薄膜、塑料鞋底(1985年另设县制鞋厂)。1984年12月,在西安国际技术座谈会上,我们引进意大利奥孟公司两条双螺杆挤塑机生产线和自动扩张机,在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郑拓彬部长协调下,从拔给陕西省的外汇指标中34.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99.7万元)解决所需资金问题1986年4月,意方派人安装调试。建厂期间派4名工人赴意大利学习操作技术。生产管材60毫米至250毫米,全部自动化,年产1500万吨。产品用于自来水排污、建筑等方面,无毒饮水聚乙烯和硬聚氯乙烯两种管材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7、县农机修造厂

1974年试制成功推土铲油缸,次年批量生产,填补了渭南地区空白。1982年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他们主动“找米下锅”,购置纺纱机械,年产中支纱32吨。1986年,渭南地区计划委员会批准该厂为渭北地区澄城汽车大修厂,为韩城、大荔、合阳、白水和本县汽车修理服务中心。同年建成年产一万只铸铁搪瓷浴盆生产线,工业产值200余万元。1987年,依据陕西省农机局下达新产品研制计划,承担SX521型特种车的设计试制。1988年8月23日,经省农机局、省标准局主持技术鉴定,颁发了“陕西省新产品鉴定合格证书”,列入国家汽车产品目录,定型为WC6460型轻型客车,投入批量生产。1989年又增加WC5020XJE型环境检测车,WC5022型运钞车(实为组装),销售于河南、甘肃及本省银行系统。该厂1989年工业产值上升到590余万元,较上年增长4.8倍。厂长武同炎,被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地区行政公署评为企业先进领导干部。

三、拓宽街道,修路筑桥,保全县畅通

1957年6月,我从西藏调回澄城工作。阔别魂牵梦绕的家乡七年之久,一进县城,看到街道既少又窄,且短而不平,和想象中的县城形成巨大落差,给我一种非常凄凉、寂寞的感觉。最长的端正街(即现在县政府东边丁字口向南至农行门口)也不过二三百米,再向南的南门外也不过二百米,东西街道由现在县政府至城关一小,也不过二三百米。有人甚至形容澄县的街道是“在县城东头跌一跤,到街西头拾帽瓢”。街道除了几户杂货店、商铺和小饭馆,再也看不到像样的商店。最豪华的要算国营贸易公司的几间门店(即现在政府家属院南边)。每天下午4时,街道几乎看不到行人,机关单位晚上用煤油灯照明,也没有星期天。雨后的街道更是泥泞难行,常常听到的就是卖豆腐、卖凉粉的叫卖声,柿子每斤5分钱也难出手。县城南门外唯一的一家羊肉馆,每碗两毛五分钱,常常是门可罗雀。有时午饭后机关学校在北关体育场进行篮球比赛,算是最好的文体活动。干部、学生的衣服脏了,基本都是去县西河洗涤。

直到70年代初,在时任县革委会主任张宏图的倡导和带领下,才将原来张家巷(即现在政府东边十字)向南和向北拓宽,街道大约12米左右。这条线路从居民巷道、家庭院落、房基窑址通过,其工作的难度、工程的艰巨是可想而知的。县革委会给县级各部门、单位、驻澄部队、学校分配了分段施工任务,限期完成。那时我刚任县工交局副局长。工交系统所属企业的管理人员坚持整天参加劳动,一线工人利用换班时间参加劳动。大家热情很高,干劲很大,带上笼担、钯子、铁锨等一切能利用的工具,全力投入战斗,并出动了汽车、架子车、手推车。我们不时用喊话筒表扬那些干劲大、效率高、速度快、质量好的班组和个人。我和机械厂的工人师傅一起劳动。经过大约半个多月的辛苦劳动,一条较为宽敞而平坦的新街道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公路建设方面,70年代,我县通往周边各县的道路及县境内各社队的道路等级低、路面差,还有一些是简易公路。记得有一次,我去检查茨沟北坡的路况时,让当时公路段的领导权志民陪同我。我们二人站在大卡车上,汽车行驶时,每遇到一个坑槽时,就要蹦一下。车蹦一下,我数一下,一直数到40多下。司机同志说,你们像中央首长在举行阅兵。后来此事传到地区成为佳话。

1974年初夏,县革委会组织各公社及县级各部门的领导巡回检查农业生产时,在由尧头经安里去王庄的一段路时,那些雨后失修的钢茬路崎岖不平,我们乘坐的大卡车摇晃颠簸的程度简直无法形容。当时县革委会主任孙天锡停下车后大喊,雷东才来了没有?我答道,来了。孙说:“这路是你管的吗?你给我说这叫什么路?”我被训斥了一顿。以后我把这次教训作为决心修好公路的警示站。也正是从那年9月开始,我积极勘测规划,开始铺筑黑色路面……

从韦庄到县城,当时全部是炉渣路面,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尤其是茨沟一段沟深坡陡、路窄弯急,面对如此路无三尺平的尴尬局面,县革委会主任孙天锡心急的对我说“你把渣油路面修到县城,我敲锣打鼓欢迎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进城的路面铺成宽阔平坦的合格路面,干出个样子让全县人民看看。当时正值初夏,正是铺筑黑色路面的黄金季节。于是从1976初夏开始,我们马不停蹄地铺筑从韦庄到县城、从南社到蒲城的黑色路面。酷暑之夏,我身着蓝色的工作服,穿着潮湿的高筒雨靴,与工人一起清除路基,打扫杂物,摊铺油石。几个月来,我经常奔波在施工现场。终于在9月初,历史性地把黑色路面引进县城,彻底结束了司机同志流传的“进了澄城县,车速就减慢,不是钢板断,就是水箱烂”的局面。记得这条路建成通车后,确是群情激动,全县干群拍手称赞。有的居民还向施工人员端水示谢,我也倍感幸福荣耀……

还有一件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深感内疚。1976年大(荔)澄(城)公路的茨沟坡段截弯取直技术改造。当时要用推土机,县上无法解决。我求助澄合矿务局帮助,他们却说:推土机是为了推煤,不是为了推土。这时,我心急如火,直奔县征稽所(相当现在的交警队),拿上指挥汽车的红绿旗,站在雷庄庙前指挥来往车辆,凡是矿务局向南去的汽车一律挥红旗,不让通行,迫使他们绕合阳南去。这样做了两天,矿务局派管车队的张队长给我说,推土机可以给县上免费使用。我说,不用了,离了狗屎还不种地咧……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还真是有些不应该。

澄城县的交通运输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1970年元月由原关中运输公司改为渭南地区运输公司(简称地运司),车站设在西六路,占地10亩,下属冯原、韦庄两个汽车站。另一部分是澄城县国营运输公司(即现在长宁街六路),当时这个地方是空地,为了向县领导表示我们成立运输公司的决心,我要求时任经理韩玉峰先拉上几千砖,堆在那里,然后一边建设,一边落实基建资金。该司1973年设立,当时有客车1辆,货车4辆。到1987年发展到有客车31辆,职工143名,年客运量146.8万人次,年客运周转量为4952.9万公里;货车9辆,年完成货运量3.95万吨,年货运周转量194.11万公里。

此后,我们相继修筑了其他一些道路:

——澄白公路。1976年动工,1980年修通。长13.5公里,自尧头河口、经曹村、三眼桥到白水交界。1989年10月铺了黑色路面;

——煤专公路。西起尧头河口,经镇基村,到雷家洼公社郑家村,与县城南公路相接,全长7.1公里,1974年至1976年修成,后铺成黑色路面;

——安(里)善(化)公路。1972年开始建,1981年修通,全长23.5公里;

——冯(原)西(社)(善)(化)公路。1973年修,全长13公里;

——赵(庄)冯(原)公路。1975年修建,1983年修通,长16.3公里。

还有一些道路是渭南地区领导指名要修通的,譬如赵庄到冯原的公路、尧头至硫磺矿的公路,是地委主管工业的马润云副书记指示的称为澄城北环线,为通客车打好基础。由我带领技术员进行了踏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