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澄城县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专题活动
  3. 红色澄城
  4. 口述历史
  5. 正文
王积印:西河大桥——我的交通情结

 

 

 

       王积印  1941年10月出生,韦庄镇南伏龙村人。中共党员。大荔师范函授毕业。

1958年参加工作,从教13年。1972年从政,先后在醍醐公社、寺前乡、县交通局、县人大、县关工委等单位工作,历任乡镇(公社)主任、书记,交通局局长,人大副主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等职。1999年3月荣获全省“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02年退休。和老伴姚夏莲合著有诗作集《耆乐吟》。

 

 

西河大桥——我的交通情结

 

1986年10月,组织任命我为澄城县交通局局长,次年7月,又兼任交通局党总支委员会书记。1992年10月,我卸任总支书记一职,由习贵荣同志担任,1998年10月,我又卸任县交通局局长职务。其间的1996年3月,我被补选为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屈指算来,我在交通战线长达十余年头,仔细地想,交通战线艰辛的十多年,是我人生中算得上值得骄傲的岁月。

我到交通局上任时,心中充满了激情,发誓要在交通战线上干一番事业,彻底改变澄城交通的落后状况,提出“任内实现全县乡镇油路化”的承诺。从1989年元月18日,完成了安(里)善(化)路西社沟坡段的改线、拓宽工程;到1991年10月29日,刘(家洼)王(庄)公路油路铺设竣工,至此,县交通局以铺筑100公里油路,建造三座桥梁的业绩,兑现了我当初的承诺。

随着全县乡乡油路化的实现,我们澄城永远告别了“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历史。我认为这只是我县交通事业发展历史上,“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澄城要开放、开发、发展,就交通条件来说,仍然存在着西河沟和茨沟两大瓶颈制约。交通事业的下一步该如何走,成了我认真思考的问题。

当时,我的主导思想是一贯的,是明确的。我明白:一切有远见的人,无不明白交通的重要性。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有两句极富哲理性、醒时性的名言:“人无手足,是为废人;国无交通,是为废国。交通不发达,国家虽有广大之土地,丰富的物产,也等于无。“欲求富强,振兴实业,当务之急是发展交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同志也指明了发展交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修一条路要比办几个工厂效益好得多,这一点还没有取得共识,总觉得搞工业好,搞工业赚钱。现在中西部地区就是缺少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一通,资源就活了。要知道交通运输是命脉。路修不好,经济怎么发展。”我觉得孙先生和朱总理的话一针见血。不开路如何开门,不开门如何开放,不开放如何进入市场大循环,不进入市场大循环又如何发展。所以说,未来的澄城要在国内国际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首先必须在发展交通上做大文章,这应该是肯定的,毫无疑义的。

那么,接下来应该考虑的是西河和茨沟孰先孰后的问题。凡事必须区分轻重缓急。“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就西河和茨沟来说,哪个更具有紧迫性,先建哪个更具科学性。必须结合两个大沟的具体情况,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分析。

从交通本身的时状看。茨沟虽然和西河沟同样坡陡弯急,但茨沟路况相对较好,尚可安全平稳行车。而全长仅有3公里的西河段公路坡道竟达2.68公里,平曲线达33个,最小半径仅16米,最大的坡比达12%,路基宽度6.5米,路面5米,最窄处仅4米,公路两侧控制线内违章建筑达70余户,路面坑凹,视线不良,空车“跳舞”,重车“呻吟”。不仅如此,西河段公路昼夜混合交通流量达3000余辆,已经超过交通部三级公路设计能力接近1倍,成为秦203线的“肠梗阻路段”,交通拥挤,事故频发,路人叹息,甚至骂娘。西河路段已经到了非改建不可的地步。

从县域经济来看。茨沟以南4乡镇,不到8万人口,以农业和建材业为主,产品主要销往县南及大荔以外地区,与县城联系受碍,但尚不构成燃眉之急。然而西河段公路则是西北7乡镇进城趋南必经之路。就农业来说,这个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到全县的44%和48%,年产的11400万斤粮食、786万斤烤烟、100万斤瓜、杂果以及年产25万吨苹果大部分须经秦203线才能进入对外流通领域。从工业来看,县西北具有丰富的煤炭、硫磺、水泥资源,年产240万吨煤,也主要靠秦203线才能运出。可以说,澄城的主要自然资源在西北部,澄城的发展潜力在西北部,澄城的开发重点在西北部,不尽快解决西北部的交通瓶颈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缓澄城经济发展的步伐。

从澄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县城南部已有较好的发展,尚能给人以美感。可一出西四路,破烂不堪的路面严重损坏了澄城应有的形象。加之驻澄部队冯原靶场训练必须经西河段公路,西河段公路通而不畅,亦构成国防建设的严重不利因素。

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看。全国开发的远景重点在西部,澄城境内的203线、202线、101线、108国道以及西侯铁路、西延铁路构成了交通网络。秦203线是这个网络的枢纽,西河段公路则是秦203线的咽喉。打通了这个咽喉,把秦晋豫黄河三角带连成一体,并进而向西北沟通甘、宁、青、内蒙,将澄城发展置于国家西部开发的大棋盘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综合以上分析,澄城的发展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交通为先行。而在交通发展中,改建西河段公路成为当时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西河段公路建好了,可以使澄城发展不论在形象意义,还是在实际意义上都进入快车道。所以我认为,改造西河段公路是搞活澄城经济的历史选择。

西河段公路改建势在必行。如果,在原基础上改造路面,不要说道路升级,即使保持三级公路的标准,少说也要投入500多万元,钱要靠县内自筹,而改造的道路也仅能维持三至五年。此时,我心中想的就是钱的来路,太愁人了。在办公室来回踱步,总不是个办法,我决定去西河沟看看。一出县城,我自己在车中不由自主地“跳舞”,车外群众的埋怨声、骂声也不断的飘了进来。改造西河段公路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中愈加坚定,我又突然想到,能否建座大桥,即可免除坑洼颠簸之苦,又根除翻沟越岭之劳。

我先将自己的想法搬上交通局会议桌,大家都赞成改线架桥,甚至有人开始争论位置、桥型。我还邀请时任常务副县长的程海彦、主管交通工作副县长董永榜、城建局长梁永洁、计委主任张党盈一起下西河沟转悠,共同商议改线架桥之事,在各位同僚的参谋下,我向县长王发科,县委书记罗玉昭汇报了想法,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与支持。

随后,我便开始向省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多次驱车跑渭南、西安,挨门进省交通厅、省计委、省物价局、公路局和地区有关部门,反复陈情,获得一路绿灯。特别是渭南地区行署副专员严润锁、地区交通局局长黄秉杰、地区地道处处长崔焕章也相陪跑了不少次省上有关部门。到1992年4月,西河大桥被省上批准立项,为陕西省基本建设项目,并作为渭南地区十二项兴渭重点工程之一。不到半年时间争取到立项,其中的辛苦我已不再记得,只知道西河大桥项目连上台阶,从县级自建工程,到省级设计内工程,再到市级十大重点兴渭工程,直至全省公路建设重点工程。费用由县级自筹变为省市投资四分之一、本县投资四分之一、贷款二分之一,通车后收费还贷。

被立项的西河大桥,按时价预算,需投资2000万元左右。作为新线施工,国家予以支持,地方财政压力较小,一经建成,不仅可以将弯道由33个减少为3个,将长度由3公里缩短为1.5公里,坡比由12%降低为4.5%,年可节省行车油料费64万元,车速可提高到30公里/小时,通过时间可节约10分钟,而且可以在当时的可比通车量下两百年内不再为这个路段担忧。

就在立项的同时,大桥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91年12月,县人民政府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会同县交通局进行实地勘察,编制工程可行性报告。大桥的选位是建桥的基础,我们坚持三条科学原则:一是靠城不进城,既服务于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又不对城市生活带来过大干扰;二是地理地质条件可靠,地质稳定,桥梁跨度小;三是用较少的钱办较大的事,努力缩减基本建设投资。在这三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比较三个方案,完全排除了煤矿采空对桥位的影响,选定从县城西六路起经气象站南横跨县西河与原线在3公里+250米处相接的改线方案。1992年10月,在可行性报告审定后,县政府委托西安公路设计所进行初步设计。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切忌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这是我们在西河大桥选位定型时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把大桥建设列入文明县城建设的整体规划,在配套工程中规划了大桥公园,使大桥周围成为可供城市居民娱乐休闲的人文景观。在主桥选型上,既考虑到交通运输的实用性和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又充分考虑到二十一、二十二世纪仍然可以保持其先进性。在此原则指导下,1993年5月13日,省计委、省交通厅召集公路局、公路勘察设计院、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公路设计所及渭南地区有关单位的17位路桥专家、教授对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审。几经比较,选定了西安公路研究所推荐的“高墩连续刚构桥”设计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力学结构上坚固耐久,而且造型上恢宏壮观。此桥具有高墩、大跨径、新结构之三大特点。被誉为“中华第一高墩连续刚构桥”,开创了我省路桥史上的先例,在我国桥梁史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创第一并非空穴来风,在当时,据专家介绍,“连续刚构”新桥型是从国外引进不久的桥型,国内也仅有几座。1995年10月陕西公路科研所就该桥是否属“世界之最”咨询交通部科学技术研究所,11月15日,国家科委信息司在查阅IRRD数据库等45项资料后确认,正在建设中的西河大桥“就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而言”,国内外墩高在60米以上的较少,本课题高达68米,当属前列水平。当时有人预言,不久的将来,我国西部黄土高原沟壑多川地带,将是桥梁家族中拥有“中华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不断刷新的地区。也有人建议,黄土高原新的建桥史,应该从这里写起。

方案一旦确定,招标必须立即跟上。基本建设能不能节约资金,一方面取决于设计是否科学,另一方面取决于招标和管理过程是否科学。依据预算,大桥总造价为1953万元,主桥招标是核心。澄城县政府主持了全县基本建设史上最为规范的招标。省内外12个建筑单位在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经过123天的科学论证、公平竞争,最终陕西省路桥公司以998万元中标,这一招标可节省建设资金300多万元。主桥招标也成为我县工程招标中最具法制化、科学化,最为成功的范例。

工程要全面展开,资金问题是最大的难点。1994年1月28日,已是农历腊月十七,许多人已经开始紧张地置办年货,为争取省交通厅工程补助,我和副局长王文忠、工程师姚天定在副县长董永榜带领下天不明就踏上了进省城的行程。我们赶到西安时,胡厅长去了华阴,顾不上喝水我们也向华阴赶去,在渭华公路上终于赶上了,胡厅长要书面材料,我们急忙赶回县上,整理材料,实在太饿了,派人上街买了几个烧饼充饥。晚7时,又紧急上路,65分钟赶到华山宾馆,

接着又是一夜长谈。在当时紧张的日子里,类似这样的奔波根本算不上什么,但结果令人欣慰,省交通厅无偿投资428.7万元,市交通局无偿投资150万元,短期贷款140万元,建设银行渭南地区中心支行两次向省建行报送了工程建设贷款600万元专题文件,县人民政府配置资金200万元。开工之前,投资总额的65.7%已经得到落实。

家乡建设牵动着游子情。上千万元的资金缺口银行贷款压力很大,组织集资又会加重群众负担。在外澄城籍干部职工工商人士伸出了热情的手臂,解囊相助。渭南公路总段黄启才、市计委曹志忠,还有李丹霞、姚崇志、王拴仓、孙振坤、李建民,还有张耀明、王成文、白浪、杨民仓,还有……台胞袁丰盛、刘生斌各捐来1000美元,兰州军区原副参谋长王志文从离休费中捐来2000元,新疆军区后勤部财务处处长张发虎父子远道汇来6000元,江苏常州百花影集总厂董事长张发定捐款10000元。在县内,连基督教会的小脚老太、驼背老汉也带着鸡蛋、鞋垫、毛巾和现金赶几十里路到工地慰问。短短半年时间,各方自发捐款10余万元。尽管这笔钱在工程总投资中不过是一滴小小的水珠,但这小水珠却清晰地反映出了有识之士们一颗颗赤诚的心和崇高的精神。

1994年6月20日,长为1.5公里的西河大桥引线工程全线开工。澄合矿务局、尧头斜井、曹村煤矿的职工和驻澄84850部队、84882部队官兵,动用7台推土机,冒酷暑、战严寒,苦战175天,到1994年12月16日,移动23万余立方土方,填平了三沟一台。这其中有几个人特别值得我记忆,一是尧头斜井的张礼义车长,5个多月时间,始终坚守在工地,不仅加班加点,推土修车,甚至彻夜为兄弟单位修车,促进了工程进度。二是坦克旅有个战士叫张长生,因公腿部负伤不能下床,医生要他休息一周,但他惦念着工地,惦念着自己的义务,硬是从床上跳下来,投入战斗。他们不拿一分钱,长达半年义务劳动,节约建设资金63万元。

1994年12月11日,主桥奠基仪式如期举行。县交通局在提前开挖基石坑时,意外地从绵细的黄土中挖出一块硕大的圆石。这不是“上天”早已为大桥奠了基吗?这天的天气也格外特别。一早,连续几日就阴沉沉的天又飘起纷纷扬扬的雨加雪。离奠基仪式开始前半小时,天空豁然开朗,明媚的阳光洒遍了西河川的坡坡洼洼。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中,省地县领导庄重地为基石培上了自己充满责任的一锹土。地委书记李天文同志代表地委、行署、地区人大、政协、纪委向澄城县委、县政府表示了祝贺和支持,并对大桥给予了殷切的希望。

——澄城西河大桥的建设过程,是风流人物辈出的时代。大桥建设指挥部里,人人心里都有一本“英雄谱”。如执著追求的李乐洲、一丝不苟的马保林、不辞劳苦的张玉芳、精益求精的雷仁乾、工程师申金称、路桥才子张充满、王牌队长李玉幸。还有副县长董永榜、地道站长姚天定、劳模书记宋绪斌、好村民赵绪定。特别是高级工程师金泰丽,建设者们都说:自从建了澄城西河大桥,没人再敢轻看女人。

早在1992年,当西河大桥还在图纸上的时候,金泰丽就三上渭北塬。这年冬天特别冷,雪下得很大。猫冬的人们预感到,这位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桥巴顿”的女人出山,陕西建桥史上肯定又会出现奇迹。

祖籍四川的金泰丽,是陕西公路科研所桥梁组负责人。圈内人都把她的名字与新桥型连在一起。她来陕工作23年,平均每两年就有一件新作品。陕西旬阳蜀河工孔120米中承式钢混拱桥、汉中白勉峡105米跨径劲性钢骨架转体拱桥、铜川70米不对称斜拉桥、宝鸡上马营30米后张预应力厢梁桥等等,桥桥有新意,座座不一样。陕西建桥史上,她浓浓的画了一笔又一笔。桥,既是她献给祖国精美的作品,又是人民挂在她胸前的勋章。这次她又不负重望,为广袤但很贫瘠的黄土地竖起了一座结构巧、造型美、造价低、施工工艺新的大跨径预应力连续刚构桥,为36万澄城人竖起了他们心中的“世界之最”。今天,她设计的桥已经从坐标走到了黄土地,人们仍然亲切地念叨着两颊黝黑、身体硬朗、裹着棉大衣、坐着小木凳、在那“沟口就是风口”的雪塬上,指挥着自己的队伍,活脱脱一个“巴顿将军”的金总。

——西河大桥的建设工程,是一个敢亮“金钢钻”的时代。西河大桥是件“瓷器活”,建设者们用自己的话解释该桥时说:“连续刚构”就是“连轴转,接着干”。据专家介绍,这类桥型国内仅有几座,而要在墩高近70米的高空仅仅12平方米的墩台上“连轴转,接着干”,至少国内还未有先例。

1995年4月1日,当专家们的攻关视点紧紧聚焦在桥墩的稳定、悬浇的控制、桥面的合拢这三大难题时,有着辉煌建桥历史的陕西路桥公司第一施工队开进了工地。5月初,当大桥5号墩基挖掘至地下34米处时,出现了他们施工史上从未遇到过的“裂隙水”。墩孔直径仅有1.8米,深深的地下,仅能容纳两个人的操作面上,四壁裂隙如注,坠石岌岌可危。稍有怠慢,便落井下石,水没人顶。李玉幸队长镇定自若,果断采取非常措施,一边增加抽水设备和安全防护,一边组成井下突击队,破例采取风镐破石。井下抢险每班两人2小时,24小时不停;井上各路诸葛大会诊,工地上凡挂衔的都守在井口。水推石落催人急,一筐筐渣石赶在裂隙没顶、险石坠落之前送上地面。整整300个小时,打了一场漂亮的“人、水、石”恶战。半年后,9个桥墩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人们给那个5号桥墩起了个美名“干部墩”。1995年6月,大桥3号墩刚出地平线,工期正紧,一年一度的夏收来了。麦熟一晌,挂肚牵肠。队上决定让40多位家在农村的“一头沉”回家收麦。李队长带领20多名机关干部当普工上火线,每天拌料近200吨。许多人腿磨肿了,坐下起不来,起来又坐不下;许多人手上打了泡,熟人见面不敢握手。短短10天,就把桥墩送上44米高空,质量评定优良,合格率100%。人们都说,该给废寝忘食的李队长记头功。李玉幸赶忙更正:“头号功臣是张充满”。

张充满是桥梁及力学结构方面的研究生,白天跟大伙一样登高爬低,出力流汗,晚上挑灯夜战,刻苦攻关。他和技术组的同事们为施工的关键部位设计出了“三角架式挂篮”,以其“轻盈、便捷、造价低”三大优势,既为公司降低了大量施工成本,又填补了起高空悬臂浇铸施工的国内空白。人们感叹,这里英雄何其多。

——西河大桥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好故事”讲不完的时代。“世界之最”落户西河沟,与桥为邻的800口西河村人,要地给地,要房腾房。他们把最平展的15亩地让给施工队盖房子、搭棚子、停车子;村民赵润连家盖新房,地基都搞好了,一听施工队要来,他立即停工,把庄基地留给了施工队;村民王冠军把自家刚刚建好的一院四孔砖窑让给施工放水泥、堆沙石;大桥4号墩正好设计在村支书吴建山已经拔节的4分莲藕地里,他啥条件都没提,把地舍了,半年后,68米高的4号桥墩已经完工,他仍没向大桥伸手要一分钱补偿;自从来了施工队,村上最忙的人是村长刘建才,他进东家出西家,没白没黑,不取报酬,协调征地拆迁。有事叫他,随叫随到,成了工地上人见人夸的“离不了”;1995年夏末,洪水裹挟着大桥边坡的基土,一下子把村民赵生奇10亩苹果园埋了7亩,眼看着多年辛勤耕耘,期盼致富的希望破灭了,他谁都不找,怕影响施工,有人问起果园后事时,他总说,相信国家不会亏个人。

其实,西河人的通情达理高觉悟、不求索取讲奉献,离不开时任交通局副局长、大桥建设负责人之一的王文忠。他分管征地拆迁,几乎泡在了工地上。他深入村组、农户,告诉村民,不管有啥要求,都来找我王文忠,都来找县交通局。征地拆迁100天,涉及农舍100户。3个多月,王文忠出出进进上百户。南关四组赵绪定家400多棵已经挂果的苹果要给大桥引线让路,他80高龄的老母想不通,蹒跚起来挡道要“说法”。王文忠不叫大妈不说话,讲政策、讲规划、讲发展,老人不听大道理,王文忠就帮老人把青果一个个摘下来,送回家,亲手把补偿款交到老人手里,又请来老人的亲家,大家一起劝大妈,执拗的老人终于被王文忠的真情感动了。工地上还传着一个“路过风水地”的事,民间人很讲风水,大桥引线正好穿过一片被认定为“风水宝地”的坟茔,14座老坟挡在道路中央。迁坟那天,王文忠宣布:坟不迁出绝不动工。他让机械熄火停在路边静等。他说:晚辈们那个不担心机械轰鸣惊了已故亲人的安宁?迁坟的人们很受感动。崔孟元父母生前是商品粮户口,眼下老人的骨殖迁移何处?王文忠四处为他联系,很快安排好了后事。湖南长沙雷养卉母女千里迢迢赶来为夫为父迁坟,王文忠见她母女人生地不熟,便人前人后帮着张罗,联系火化骨殖,又按政策为她们报销了来回路费,把一件伤心事办得高高兴兴。14座老坟迁走了,引线工程上了马。人们佩服地说王文忠没有迈不过的坎。

 在西河大桥建设中,县公安局专门成立了派出所,所长王云武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大桥建设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不安全事故。县电力局派出董西楼同志专门负责大桥建设的电力保障工作,也付出不少汗水……

1996年12月29日下午,西河大桥及古徵街同日剪彩投入使用。省市级有关部门领导潘连生、李天文、梁琦、惠世友、王志伟、张济伦、智敏等同志以及建设施工单位的领导、兄弟县市领导,在澄工作过的部分领导、澄城籍在外人士、县级各大班子及驻澄部队、驻澄单位的领导、各乡镇各部门的负责人、县级部门的干部职工和由各乡镇自发赶来的群众十多万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下午2时56分,在遮天的彩旗、遏云的鼓炮陪伴下,我们欣然乘车驶过了刚落成的大桥。远处,是近百年来的深沟,身后,是望不见尾的车队;桥头两端是如潮的人群。整个西河川,是欢声笑语交织而成的喜庆交响乐。我们时刻关注了992天的大桥终于建成。澄城人千年万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什么叫“横空出世”?什么叫“天堑变通途”?什么叫“高路入云端”?我们西河大桥为这些摹状“伟大”的词语做了最好最现实的注脚,实现了大桥奠基时我为彩门上写的对联“飘彩虹 顺天意 绘蓝图 辉映古徵;架金桥 得民心 创伟业 振兴澄城”的美好愿望。

请历史记住这组珍贵的数据:西河大桥引线长1810米,主桥长428.7米,宽12米,高73.013米,桥墩最大跨径100米,新桥与老路相比,里程由5.8公里缩短到3.13公里,最大坡比由12%降到4%,弯道由33个减少到3个。

请历史记住这组科学的评价:就大跨径预应力混凝泥土连续刚构桥而言,国内外桥墩高在60米以上的较少,本课题高达68米,当属前列水平,堪称“亚洲第一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信息司在查阅IRRD等45项资料后于1995年11月15日确认);静载、动载、超载各项压力试验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1996年12月16日大桥监理办荷载实验结论)。

最后,就用我的一首《交通感赋》作为本文的结束:

十年甘苦十年辛,十载敬业交通人。

岁岁年年时不再,年年岁岁日更新。

披荆斩棘拓路桥,万镐千锨成绣针。

饮露餐风钢铁汉,通衢如网到民心。